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吉炳伟
在河南,如果要说一幅画与一座城联系最为密切的话,那一定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与开封了。
《清明上河图》被称为北宋社会的“百科全图”,作为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但凡有些书画及历史知识的人都不会陌生。打开长卷,首先扑入眼帘的是茂盛的树林,整齐的农田,散落的房屋,蜿蜒的河流,一列队伍在郊外缓缓而行,几只庞大的航船在纤夫的引拉下,向河岸靠近,一幅恬静悠闲的乡村景象。向城中进发的人们,有的赶着牲畜,有的带着货物,有的扛着行李。再往前走,气势恢宏的虹桥上人头攒动,一只巨大的货船正在过桥,不少人在驻足观看,还有人在喊叫着什么。穿城而过的汴河里船来船往,络绎不绝,或纤夫牵拉,或船工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忙碌卸货。转眼间,高大的城门出现,纵横的街道四面延伸,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一派令人眼花缭乱的繁华景象。摩肩接踵的行人,有在路边交易的,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叫卖邀客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匆匆赶路的,还有骑马的官吏,叫卖的小贩,乘坐轿子的富家眷属,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打打闹闹的顽皮儿童。有人细心数了数,这幅长约5.28米的画中有牲畜83匹,船只29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13辆,轿8顶,桥17座,树木180余棵。尤其是画中的814个人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这熙熙攘攘的人流和舟车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汴京城内商品经济兴旺、交通运输繁忙、城乡关系密切、南北货物畅通的情景,再现了九百多年前我国都城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实况,可谓一幅活灵活现、有情有味的汴京民俗风情图。
对于张择端的身世,史书上没有记载,千百年来一直是个难解之谜,有关《清明上河图》及作者的资料也只有几十个字,这些宝贵信息来自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上金人张著的跋文。跋文全文如下:“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张著的题跋是关于张择端身世惟一的记载。对于张择端这么知名的画家来说,只有这区区不足百字的历史记载,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但张择端也许想不到,他的这幅画卷与开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紧紧连在了一起,近千年前,张择端把现实搬到了画卷,而千年后,开封人又把它从画卷搬回了现实。
1992年,勤劳朴实的开封人在开封城西北隅修建了一个公园,名字叫清明上河园。这个园子占地600余亩,按照1:1的比例,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复原再造,真实地展示了北宋时期京都汴梁的城建格局、社会生活和市井风情。每天上午9点钟,清明上河园都会开园迎宾。远古的历史被重新激活,真有“一朝入画卷,一日梦千年”的时光倒流之感。现在人们到开封,必到的一个景点一定是清明上河园,清明上河园已成为开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亮丽名片和抹之不去的特殊符号,有时甚至成了开封的代名词。
走进景区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高大的张择端石雕塑像。张择端身着长袍,神情庄重,目视前方,手里捧着呕心沥血画就的《清明上河图》长卷,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汴京昔日的繁华和历史的沧桑。塑像后就是刻有《清明上河图》浮雕的影壁,完整地展示了长卷的主要内容,让到开封旅游的人们一睹《清明上河图》这幅举世名作的风采。景区内城门楼、虹桥、街景、店铺、河道、码头、船坊等,与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如出一辙;酒楼、茶肆、当铺、水井、马车、花轿等,也可以在清明上河图中找到影子;官瓷、汴绣、木版年画、吹糖人等现场制作;民间游艺、杂耍、盘鼓、气功、相扑、博彩、斗鸡、斗狗等现场表演使千年名画活了起来、动了起来,充满人间烟火气息。还有那身着宋装沿街揽客的吆喝声,武大郎卖炊饼的叫卖声,招亲队伍的唢呐声,押送刑犯的呵斥声,开封府尹包拯巡视漕运的威武声,让人身临其境,融入其情,陶醉其中,真有一朝步入画卷,一步跨入宋代的奇妙感觉。晚间的大型晚会《东京梦华》更是出神入化,把游园活动带向高潮。
作为一个开封人,可能没有人不知道张择端的,也没有人不敬重张择端的,更没有人不感谢张择端的。可以说没有张择端就没有《清明上河图》,没有《清明上河图》就没有清明上河园,没有清明上河园就没有开封旅游的空前繁荣。当然,《清明上河图》对开封的影响远不仅仅是缔造了一个清明上河园,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浓烈的家国之爱已融入了这座城市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幢房屋、每一个角落。漫步开封街头,纵横交错的街道有图上街巷的痕迹,各式各样的路灯有图上宫灯的模型,沿街而建的房屋有图上店铺的样子,蜿蜒穿城的水系有图上汴河的气韵。整修贯通的古城墙,高大雄伟的大梁门,古色古香的书店街、马道街、双龙巷、鼓楼街,总感觉与张择端笔下的汴京似曾相识。晚上华灯初放,灯火璀璨,龙亭湖、包公湖、汴西湖波光潋滟,桨声灯影,还有那一个个车水马龙、人声鼎沸、香气四溢的小吃夜市,不正是一幅立体的、彩色的、充满神韵的清明上河图吗?
《清明上河图》对开封的影响还远不止这些。我在开封工作期间,无数次地研读《清明上河图》的无尽神韵,无数次地与张择端隔空对话,无数次地追寻这座城市的历史渊源。我庆幸来到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庆幸有《清明上河图》这张千古名画,庆幸有张择端这个“老朋友”。每当研究城市建设规划,都会拿《清明上河图》作蓝本;每当审查城市建设项目,都会拿《清明上河图》作参考;每当建设城市公益设施,都会拿《清明上河图》作比较。以至于城建设计单位到开封做项目,第一课必定是研究《清明上河图》。记得当年研究开封的城市风貌,提出了“新宋风”的概念,要求既要研究宋代建筑的形式、风格,又要研究现代建筑的特色、语言,将现代建筑形式与传统建筑结合起来,形成“外在古典、内在时尚”的城市风貌,体现“海纳百川、开放包容、坚忍不拔、生生不息”的城市精神,使开封的城市园林、街道、路灯、标牌、候车亭、桥梁、垃圾箱、公厕、导示牌、街景小品、雕塑等形成自己独特的城市建设风格,摆脱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当时我们参考的宋代城市蓝本就是这幅《清明上河图》。令人欣慰的是,经过不懈的努力,开封做到了这一点,老城改造中宋风宋韵彰显,张择端画笔下的不少景物得到重现,不少绝活儿得到挖掘,不少理念得到延续。不仅老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也吸纳了不少《清明上河图》的元素,新建的博物馆、规划馆、美术馆、星级酒店、商场公寓,到处可以看到《清明上河图》的影子,一幅极具魅力的现实版清明上河图正在新一代开封人手中绚丽展开。
“繁华梦断两桥空,唯有悠悠汴水东。”在桥下船舶的往来穿梭中,在桥上车马的拥挤喧嚣里,岁岁光阴流逝而去。“谁识当年图画日,万家帘幕翠烟中。”张择端的一幅《清明上河图》让开封这座城市有了美好的记忆,而历史也正如这一条咏叹不息的河流,遥接古今,昭示未来,绵绵不绝,演绎着一代代人的过往和沧桑,承载着一代代人的梦想和希望,描绘着一代代人的命运和影像,最终绘制成一幅屹立于中原大地、垂挂于广阔时空的巨幅华丽画卷!
(作者吉炳伟 系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曾任开封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