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国内 • 正文

戚氏源流及其分布状况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戚建庄

    戚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十三位,根据2006年统计资料,戚姓是中国人口排位第二百二十七位的姓氏,全国总人口四十四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28%左右。本文分为两部分记述:一是戚氏源流,二是戚氏在全国分布状况。由于各省提供的资料有差异,在分述分布状况时,体例不尽相同,繁简不一。
    一、戚氏源流
    戚姓是一个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姓氏,其源流归纳起来有两大类:大部分均属姬姓的黄帝后裔,奉黄帝为得姓远祖。少部分出自其他源流。具体而言,戚氏源流分为姬姓卫国戚氏、子姓宋国戚氏、兵器官位戚氏、满族冠姓戚氏、他族改姓戚氏等。
    (一)姬姓卫国戚氏
    源于姬姓,远祖黄帝,近祖周文王,为春秋时卫国大夫孙林父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广韵》、《姓谱》、《姓氏寻源》、《万姓统谱》、《世本•氏姓篇》、《古今姓氏书辨证》、《通志•氏族略》等资料所载,周武王灭殷商后分封天下,将同母幼弟封在康国,称为康叔。周成王继位由周公旦辅政,为统治殷商遗民,改封康叔为卫君,地位比以前更加崇高,康叔化敌为友,让殷民心服口服,声誉日隆,被封为司寇,权威高于其他诸侯。当时的卫国,幅员广阔,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卫文公姬毁迁都楚丘(今河南滑县),卫成公姬郑时迁都帝丘(今河南濮阳市)。在春秋战国时代,卫国虽未称雄,却寿祚绵长,直到秦二世胡亥时才被灭。期间,康叔的后代分衍出了许多姓氏,如康姓、卫姓、孙姓、戚姓等。春秋时期,卫武公姬和有个儿子叫公子惠孙,惠孙的子孙称为孙氏。惠孙的七世孙孙林父在卫献公时任上卿。孙林父因在国内失宠,先后出奔晋国和齐国,卫殇公时归国,受封于戚邑(今河南省濮阳市戚城)。当时,戚邑是晋、郑、吴、楚各国交通要塞 ,濒临黄河,有险可据,平原沃野,堪称乐土。孙林父的支庶子孙恋居戚城,遂以封邑名命姓,形成戚氏,并在受封之地发展,后来又以此为中心播迁到全国各地。史称戚氏正宗,世代相传至今,姬姓戚氏的历史大约有2500余年。
需要说明的是:以戚城为姓的还有戚和说、战国时期居住在卫国戚城的其他老百姓,但后世不显。大部分未有家谱,有的虽有家谱,却是近代所作,鲜为人见,未入正统史册。
    (二)子姓宋国戚氏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从契开始,商人子姓,东夷集团的一支,以玄鸟为其图腾契的母亲叫简狄,是帝喾次妃,因吞玄鸟之卵而生契,契因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商并赐以子姓,开始治理商。子姓戚氏,亦为姬姓分支,远祖黄帝,近祖微子启,出自春秋时宋公族之后。宋微子是商王纣的庶兄,是宋国的开国君主。至战国后期公元前286年,宋国被诸侯联手所灭,其公族后裔有逃之戚(今河南濮阳戚城)地,以新居之地名,隐宋姓或子姓为戚氏。此支戚姓后世不显,大都淹没于卫国戚氏之中。但历史的姓氏书中都有此一源的记载。
    (三)兵器官位戚氏
    源于官位,出自春秋真纳国时期军制戚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戚作为汉语常用字 ,最早见于商代 ,古字形像边缘带齿的斧钺,本义是斧钺,专指作战用的兵器战斧。后亦称行刑之斧、仪仗之斧。戚卫,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专门执掌戚的亲军侍卫,多用于君王仪仗和护卫,以及军营中司职执行军法的刽子手。戚卫是一种非常荣耀的职位,一直沿用到清朝末期。在兵书典籍《军礼司马法》中记载:“殷执白戚。"在典籍《诗•大雅》中也说明:“干戈戚扬。戚,斧也。"在典籍《释名》中也有解说:"戚,戚也。斧以斩断,见者戚惧也。用以戚卫。"在戚卫的后裔子孙中,又以先祖官职称谓或职业为姓氏者,称戚氏,世代相传至今。
    (四)满族冠姓戚氏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一是满族尼沙氏,亦称倪沙氏、尼察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盍散部,以姓为氏,满语为Nisa Hala,汉义"结实",世居那木都鲁(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尼沙(今辽宁开原)、乌苏里绥分(今黑龙江今绥分河上游地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戚氏、倪氏等。二是满族齐达哷氏,亦称戚代勒氏,满语为Cidare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戚氏、齐氏。
    (五)他族改姓戚氏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景颇族戚氏,源出景颇族中的泡戚氏,后冠汉姓为戚氏。明代为元人博多赐姓名为戚斌。今蒙古族、傣族、土家族、侗族、苗族、高山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戚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戚氏,世代相传至今。
    二、戚氏在全国分布状况
戚氏虽然多元,但主流发轫戚城,播向全国,历经沧桑。下面记述的是其迁徙发展概况和在全国分布概览。
    (一)戚氏迁徙发展概况
    1、迁徙发展概况
    春秋时期起源于河南的戚氏不久向东迁移,进入山东滕县东部,后又南下江苏沿海地区。秦汉时期,亦有戚姓落籍于鲁西南,刘邦就是在定陶得宠姬戚懿,即戚夫人。当时戚姓昌盛为东海郡望族。戚懿后被吕雉迫害为人彘,戚家被剿,为避难戚姓人曾改姓齐,迁徙别居。汉文帝刘恒即位后,为戚姬昭雪,并在戚家寨修庙宇,超度亡魂,戚家人才复了原姓。魏晋南北朝时期,戚姓繁衍至安徽、江苏南部、浙江等地。隋唐时期,戚姓广布黄河中下游各省,山西、河北均有戚姓人落籍。唐末五代动乱,导致北方戚姓再次袭奔江南,江苏、浙江为首选之地,湖北、湖南、四川、江西也有戚姓人散居。宋元明时期,戚姓繁衍之中心移至浙江金华和江苏常州一带,散居于华东、华南各省,连西南的广西、云南也有戚姓人入居。明初,大槐树移民,山西戚姓被分迁于河南、河北、陕西、山东、湖北等地。明末,戚姓有渡海赴台者。张献忠屠川后,由湖北、湖南之戚姓人迁入四川和重庆。宋朝时戚姓有6万5千人,山东集中了戚姓的主要人群,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河南、江苏等省。明朝,戚姓大约3万6千人,浙江、江苏、安徽是戚姓较为集中的地区,其次分布于山东、河南、江西等地。清朝和民国时期,山东戚姓闯关东进入东北三省,此间,蒙古人、满洲人中出现了戚姓,回族、白族、苗族、土家族等民族均出现了数量不等的戚姓。据有关资料记载,当代戚姓约有443000多人,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江西,辐射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东、中南各地。总的来说,在上海、苏浙大部、安徽东部、辽宁南部、吉林东北、黑龙江大部、内蒙古东北、广东大部,戚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为0.08%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3%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1%,居住了大约49%的戚姓人群。在浙江南部、闽赣北部、皖鲁西部、鄂豫冀东部、辽宁北部、吉林大部、黑龙江西南、内蒙古东部、陕西西南、甘肃南部、青海东部、广东东北、广西东部、云南大部,戚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大约在0.04%—0.08%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9.7%,居住了大约31%的戚姓人群。
    2、堂号
    堂号是古时对一个家族或一户人家的称号。历史上的名门望族大多有本家族的堂号,即祠堂堂号。高大宽敞的厅堂上,悬挂着书写堂号的匾额,每逢年节喜庆之日,还在门前挂起书写着堂号的大红灯笼。老百姓谈论某一家族时,喜欢以"某某堂"来称呼。
    由于戚氏分居于全国各地,有的支系有祠堂,便有堂号。有的支系没有祠堂,便没有堂号。下面列举一些有堂号的戚氏支系:
    东海堂:东海郡为戚姓望族,故以望立堂。
    平倭堂、纪效堂: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任福建总兵管时训练的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保家卫国,战功赫赫。当地老百姓便称戚戚家军为平倭堂、纪效堂。
    树本堂、有裴堂:常州和无锡戚氏堂号。
    坚素山房:苏州戚氏堂号。
    诰封堂:淮安戚氏堂号。
    东平堂:盐城盐都戚氏堂号。
    三善堂:盐城阜宁戚氏堂号。
    积善堂:盐城滨海、响水戚氏、沭阳戚氏堂号。
    东海堂:徐州沛县戚氏堂号。
    慎德堂:宿迁戚氏堂号。
    3、宗谱
    宗谱又称族谱、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
    与堂号一样,有的戚氏支脉有宗谱,有的没有。上海图书馆收藏的戚氏宗谱21部,例举如下:
虞东戚氏宗谱四卷,包山戚氏宗谱六卷,东海戚氏宗谱六卷,鄞东梅江戚氏宗谱六卷,暨阳东海戚氏宗谱三十二卷,余姚戚氏宗谱十六卷。
    浙江戚氏宗谱相对完整,例举如下:
    余姚戚氏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戚维高主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享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鄞县鄞东梅江戚氏宗谱四卷,(清)戚茂仙、戚茂源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三礼堂刻活  鄞县鄞东梅江戚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民国)戚茂珊、戚茂校等纂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29年)三礼堂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和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东阳戚氏宗谱八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东阳县怀鲁乡八字牆村。
    温岭泽国戚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景文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今仅存第三卷和第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温岭泽国戚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戚明纂,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间有石印本页,今仅存卷首、第一卷和第二卷。现被收藏在浙江省临海市博物馆。
    上虞虞东戚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戚孔怀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婺州东海戚氏宗谱六卷,(清) 戚启道纂,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婺州东海戚氏宗谱六卷,(清) 戚茂梁纂,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五卷和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鄞县鄞东梅江戚氏宗谱四卷,(清) 戚昌烈纂,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三礼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暨阳东海戚氏宗谱三十二卷,(民国) 戚显甫纂,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一册,今仅存第二卷至第二十九卷、第三十一卷和第三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暨阳东海戚氏宗谱,(清) 戚丙炎等纂,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敦牧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四卷、第七卷、第八卷、第十二卷、第十六卷、第十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余姚戚氏宗谱,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4、字辈
    字辈,也叫做字派,是指名字中用于表示家族辈分的字(多为名字中间的字),俗称派。其意蕴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它一直延续到现代。
    全国戚氏由于支系有别,字辈也表现为不同,比如:
江苏吴县保山戚氏字辈:朝芝登瑶,通畴时培,岳以悦有,文楠易鏊,惟世明成,¨垂宇器。
    江苏宿迁戚字辈:秉守家法,品绪典章,恒敦恭敬,肇启修祥。
    山东龙口、黄县戚氏字辈:仁景相世,良延兆祖,举重元德,善庆长发,克大永昌,培基广厚。
    山东威海戚氏字辈:志道务其本,居有习正传,敬身思可贵,立德方为贤。
    浙江永嘉戚氏字辈:悦礼世士奎,佰常守宗兴。学用智元梦,兆嘉盈邦朝。光允礽文粹,天赐有增荣。志国开咱耀,星益景德昭。
    浙江苍南戚氏字辈:华士世忠,承登可焕。德观孔孟,兴必从风。
    浙江浦云云溪戚氏字辈:枸晋豫悦和志明,华伯慎股德清澄。酬侃尚知闲义忠,信廉勤礼广盈余。福源善庆鉴桂泮,炜垣钰林润耀坊。
    浙江浦江浦阳戚氏字辈:尔正家维德,兴隆永可期。学成名望重,朝宁奉为仪。
    浙江海宁戚氏字辈:秉志韵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传家孝友,华国文章。宗英绍起,祖德载光(戚继光为改支继字辈)。
    浙江萧山戚氏:宽信敏慧镐,清纯世裕昌。广思继仁德,寰和华盛煌。
    浙江鄞东梅江戚氏字辈:钦守圣兆,文武宏昌。茂德正盛,世贤和康。敬念尔祖,谟训不彰。贤俊继美,以观国光。
    安徽砀山、河南夏邑戚氏字辈:忠孝立国本,仁爱树继昌,先贤明训久,承守务永长。
    河南原阳戚氏字辈:培朝三学大来殿,久绍世德长发祥。
    河南巩义、偃师戚氏字辈:广国隆吉玉,进有宗君福,廷明兴宏德,建作应多笃。
    湖南华容戚氏字辈:文运肇世,思文应承,国选永庆,明良继宗,登朝佐圣,修德贻贤,家声远振,祖泽长绵。
    湖北武汉戚氏字辈:子忠庭世开,秉熙培学元,正大维克明,国家定永传。
    5、楹联
    望出东海,源自周姬。
    系承林父,源自濮阳。
    名扬坚素,惠及固穷。
    练兵纪政,妙舞折腰。
    荣封七代,礼义十篇。
    家藏三礼,国裨一心。
    抗倭盛名远,防海功德高。
    讨虏备倭,功勋屡建;好施睦里,教谕成遵。
    奕叶七侯,簪组临辕之盛;雄风百胜,稻钤定远之精。
    笔长五丈能画水,室有千册好描图。
    孟诸诗集尚信义,婺贤文轨扶忠良。
    侯拜临辕,荣传七叶;官知抚景,善政三条。
    (二)当代戚氏全国分布概览
    1、河南戚氏主要分布在郑州、洛阳、平顶山、安阳、新乡、三门峡、商丘、南阳、信阳、周口等市地,人口有数万之众。大部分以戚城为姓,少部分以官位为姓。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从古时战乱时期迁往山西,又在明朝从山西大槐树下迁徙至河南的。
    2、山东戚氏主要分布在临沂、威海、蓬莱、黄县、梁山和东平。
    3、江苏在汉朝时就有戚氏入居,且分布较广,基本上各个地区都有聚居,尤以苏州戚氏、常州戚氏、泰州戚氏、淮安戚氏较为著名。
    4、浙江省戚氏分布十分广泛,几乎遍布全省,续写宗谱较全国是最多的。
    5、湖北戚氏共有五支,即武黄支系、咸宁支系、鄂州支系、恩施支系、孝感支系。
    6、云南戚氏家族,祖籍陕西省平凉府固原州柳树湾(平凉今归甘肃,固原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明洪武十四年戚云、戚琦、戚俊三位鼻祖随主帅傅友德南征战元梁王,平定后受命军屯,落居宜良、寻甸和贵州乌撒卫高家岩。后世分居昭通八仙营、桃源、曲靖会泽、昆明市东川区。
    7、江西戚氏主要在夏府。夏府,又名夏浒,历史上称作下釜、下浒,在赣州市赣县区湖江镇的赣江之滨,是千里赣江第一驿站,是一座中国漫长水运历史中沟通着中原与闽粤的古码头。夏府戚氏,源自苏州,郡望为“东海郡”。距今七百八十多年,宗支繁衍有三十代。赣南境内和南昌部分以及湖南茶陵等戚氏嗣孙都源自夏府戚氏。
    8、贵州戚氏大致分布: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天星乡毛坪村龙井寨、石方屯、东冲、吓井、小关庄、龙井黄家戚家、安家戚家;岑巩县水尾镇花果园戚家吓;镇远县清溪镇上寨溪;遵义市正安县戚家湾等。
    9、河北戚氏分布广泛,在衡水、邢台、邯郸、沧州、廊坊、唐山、张家口、保定、承德、秦皇岛、石家庄等地均有戚氏居住人口。
    10、辽宁戚氏分布在岫岩、圆台镇、辽阳、老虎屯、朝阳、营口、沈阳、抚顺、瓦房店、黄县等地。
    11、吉林戚氏的主流是清朝康熙年间及其以后,伴随着闯关东的历史大迁徙事件,由山东半岛渡海经旅顺岛或经山海关旱路入迁。主要有两支:一是黄龙府戚氏聚集在吉林省长春市所属农安县(古黄龙府)小城子乡大王家屯。二是东丰戚氏,后代现居于吉林东丰县、大安市、吉林市、长春市等地。
    12、黑龙江明水戚氏,祖籍缘于山东省登州府蓬莱县。后人分居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七台河、大兴安岭地区。
    13、四川戚氏主要分布在巴中、南充、遂宁、泸州、崇州和凉山州等地。
    14、重庆市戚氏分布在9个地方:长寿区戚家湾;巫山县戚家湾;巫溪县戚家垭口;巫溪县戚家窝坑;巫溪县戚家坡;忠县戚家水井;綦江县戚家沟;合川区戚家院子;忠县戚家河。
    15、陕西戚氏主要分布在:西安鄠邑戚家堡、洋县戚氏镇戚氏村;咸阳市旬邑县戚家村 。
    16、甘肃戚氏分布在13个地方:白银市景泰县戚家泉;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戚家;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戚家山;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戚家坟;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上戚家;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下戚家;天水市清水县戚家堡;平凉市华亭县戚家沟;平凉市华亭县戚家湾;平凉市华亭县戚家沟;平凉市灵台县戚家岭;平凉市崇信县戚家川村;平凉市灵台县戚家岭遗址。
    17、关于福建、山西、内蒙古、广西戚氏,由于联系沟通不畅,且无文献资料,只知:福建省武威市凉州区戚家高头庄和戚家下站院是戚氏的居住地;山西省阳泉市盂县有个戚家庄;内蒙古巴彦卓尔有戚氏居住;广西宜山戚氏称自明至今,历经五百年,世系二十代。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Copyright © 2021 当代头条网|蚂蚁全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号:闽ICP备202101352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