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国内 • 正文

书法习作与赏析——戚建庄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李编辑

一、书法的概念种类及特点
(一)书法的概念
书法是通过汉字书写来表现情感意象的艺术。它表现的对象是汉字,表现的内容是书写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书写与情感意象合二为一,通过汉字的点画、结体和章法表现出来。给人以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这些特性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一项艺术瑰宝。英语和世界上的其他文字无法表达。日本和朝鲜、韩国虽也有书法表现形式,却源于中国。
书法的种类及特点
中国历代书家发展出层出不穷的书体,把这一庞杂的书体系统化,可分为五大类,即篆、隶、楷、行、草。
1、篆书:篆书字划圆转,线条匀净而长。
广义的篆体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秦以前的文字称为大篆,是在龟甲、兽骨上刻画的甲骨文。因其是用以占卜、预测吉凶祸福,故称卜辞。
狭义的篆书指小篆。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
2、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撇、捺等点画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
3、楷书: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它是由秦代程邈创立的隶书(今楷长期演变来的,也叫正楷、真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
4、行书: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前边我们已经看到了“三大行书” 这里不再举例。
5、草书: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书法的起源及名称演变
书法的起源
书法艺术的历史与汉字一样古老。历史上的仓颉并非文字的独创者,可能因为他对文字整理有特殊贡献而被记传下来。在我国,目前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为甲骨文。甲骨文里面就已出现具有审美意义的文饰。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源起,也是中国书法的滥觞。
汉字的构造
古代汉字的构造一般采用“六书”的说法:
象形,画成其物,隨体诘诎,日月是也。
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比类合宜,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书法的名称演变
中国书法追时代变迁,随人情推移。
汉以前叫做“书”,即表示书写动作,又表示所书的作品。东汉后期,出现横、竖、撇、捺等各种形态不一的点画,以线的变化组合为特征的书法艺术走向成熟。书法被认为是一种高深的才能和道艺。
魏晋南北朝有关书画研究的理论专著竟相迭出,有人把传统的“书”和“书艺”改称为“书道”。
唐朝楷书与今草发展成熟,点画形式日益成熟,结体方法日益复杂。于是,书法研究从精神上体味的“道”开始偏重于技法探讨,尽管还有人沿袭旧说称“书道”,
但称书法的人越来越多。宋代的书学著作中一般都称为书法。元明两代,道的精神丧失殆尽,书道的称呼彻底被书法所取代,一直延续到今天。
综上所述:汉字书写艺术的名称最初叫做书,以后经历了书艺、书道和书法的演变。
三、书法艺术的特点
书法艺术能给人精神享受
观赏书法作品的线条节奏和结体韵致,能触摸到作者的感情脉搏,激发想象,启动灵思,使整个身心沉浸在超然的境界之中。
苏东坡:“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在和煦的阳光中,凝神静气笔歌墨舞,快乐而惬意。这是书法艺术所产生的诱人魅力。
汉字艺术性的表现
1、象形性
象形性赋予每个字都含有图画的意味,为艺术创作提供了可以充分展示想象和张扬个性的表现天地。这就允许书写者为了追求不同的风格面貌,对字形做各种变形处理,或长或短,或大或小,或繁或简。
2、丰富性
丰富性使每个字在各个不同的时期有不同写法(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而且一个字同一书体也可有多种写法。这样庞大的汉字体系,书写时任你挑选,繁简古今,千姿百态,绝不会雷同,绝不会单调乏味。
点画的多变性异彩纷呈,输入悬针垂露,点若奔雷坠石,横似千里阵云。如乐音有强弱、高低、节奏、旋律的变化,能形象的表现世间万物,充分表现作者内心世界。
笔墨纸砚表现书法艺术的特点
1、对比丰富
笔画的粗与细、方与圆;墨色的浓与淡、枯与湿;字形的大与小、繁与简;结体的疏与密、正与侧。充满了对立和谐之美。
2、比较随意
多一笔,少一笔,要粗要细,要正要斜,疏疏密密,大大小小,都可以根据书写者自己的审美趣味,作比较随意地变化处理。
四、学习书法的基本方法
坚强信心
1、要克服急于求成、见异思迁、心不在焉、骄傲自满情绪,以勤补拙。
2、要下死功夫——先临习像,临习好笔画;再临习像,临习好结体;先学好一本字帖,再临习好另一本字帖。
3、要有活功夫——多想、多看、多问、多学,善于领悟、融汇、创新。
不拔毅力
1、定时
不论早中晚哪个时间,选一个自己可支配的用来练字,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均可,要天天坚持。养成习惯。
2、定量
定字数,定张数、定帖。
3、定帖
必须是名家名帖,必须是优秀版本,必须是兴趣所止,必须是法则型字帖。
从教育学角度看,古来书法名作可分为风格型和法则型两种:
风格型字帖强调个性表现和独特性,具有发展史意义。但由于其特征强烈,容易对初学者带来一些副作用:使学生跟着这一固定风格走而成为这一书家的步趋者;容易做一种漫画式夸张的方法轻取其形,从而失却真正的书法感觉与品位;风格出自极端,而极端则以偏概全,稍有不慎,易产生各种习气。
法则型字帖则强调技巧的完美展现,具有书法基础与规范的意义。临习颜真卿、王羲之字帖,不是要做颜真卿、王羲之第二,而是要掌握技巧的基本原则,由临帖而脱帖而创新,这个过程是历久弥坚的过程。根基牢固脱贴之后,可遍览风格型字帖,灵动地融汇百家,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学会读帖
要临习好字帖,想用较短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必须学会读帖——读准贴上的笔画形态,笔画或部位的搭配、组合关系,进而读准呼应关系,读准笔势。
汉蔡邕: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东晋卫夫人:每为一家,各像其形。
王羲之:一遍正手脚,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凡学书之道,有多种焉,初业书要类乎本。
临好字的功夫一半在读帖。读帖不是把字帖看一遍或朗读一遍,而是认真辨识的意思。读帖有助于欣赏能力的提高。
读笔画:每一笔画的起笔、收笔、粗细、长短和走向,要辨析清楚。读结体:要辨析笔画、部位的组合关系。隶书楷书——纵横占位力求准,呼应笔势应分明。行书——笔顺分清血脉通,应呼、笔势谙胸中,轻灵、沉着能兼顾,虚实、参差变也丰。
比较读帖法:
一是同笔画的比较:相同的笔画,在起笔、收笔、粗细、长短、走向等方面有何不同。
二是结体的比较:部位的不同,形态自然有变化,纵横占位也不完全一样。再比较组合关系有无变化,从中悟出疏密和呼应的关系。进而,找出同一字帖中所有相同的字,做一番比较。一比较便知哪一笔多长、多粗,走笔是圆、是方、是尖、是斜,记在心中,下笔就有了底。
笔法要正确灵活
笔法是运用毛笔的方法和窍门(书写方法)。书写姿势有伏案正襟危坐或站立悬腕。具体如下:
1、执笔法
执笔是对笔管的执掌。厌用大指,拈用食指,钩用中指,抵用无名指,撑用小指。做到腕平、指实、掌虚。写小楷执笔须离开笔头,写大楷执笔宜放开些,写行书草书执笔宜高些。
2、五正法
坐正、头正、身正、笔正、心正。
3、运腕法
枕腕,提腕,悬腕、
4、运笔法
运笔是对笔画的挥毫,要做到轻捷灵便,挥洒自如。凡字体之结成,必经过开头落笔、中途行笔、末了收笔三个步骤。运笔之时必须呈现盘旋之势,行笔出锋须分八面方向——斜、正、上、下、平、侧、偃、仰,这样才能有助筋骨内涵,精神外溢。是为一笔之中、自备八方。
5、三折法
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皆有三折。具体而言,每写一笔画,不论小如一点,或长如一横画,都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步骤。譬如横画,起笔开头本欲向右,但要逆锋先向左,后转为右行,此为第一折;当倒向右行时,将笔稍微提起,在画中行,此为第二折;行至尽头处,将笔一按,提笔不离纸面,又复回锋提笔,此为第三折。运笔不能直来直往,要欲左先右,欲下先上,收笔藏锋,逆入平出,有往必收,无垂不缩,快慢得当。这样,会使字的形势穏正有力、含蓄深情。
6、疾徐法
凡是写作点画的所在,下笔都很重实;不是点画的所在,笔锋偶尔带过,下笔都轻。作书尽管变化多端,从不违反这个规法。写作正书或草书,用笔有快有慢。慢是用来模仿古意求姿媚,快是用来出奇制胜求险劲。快写而露锋,慢写而藏锋,露锋显示精神,藏锋含蓄力量。作书无论横、斜、曲、直、回、环、盘、屈,一切都以得势为主。刻意求缓,字没有精神;专求快速,又会举笔失势。
7、提按法
用腕提、按,显示腕的力量;用肘导、送,显出肘的功用。提、按、导、送同时运用,相辅相成。
8、折转法
这是字体而成方形和圆形的法则。折笔使用笔毫提笔不离纸面,由左转向角的右下方,将笔稍微停驻一按直下,便成了一个方的棱角形了,其功能是表现字的劲力和方正。转笔的写法在起笔时,轻轻将笔锋绞紧,不使分开,行笔稍微提起,一往即行,不折也不按直下便成。正字要方,方里带园;草字要圆,圆里带方。
9、疏密法
中国书法结构的体态不一,有方整的,有疏朗的,有紧密的,有纵肆的,有肉丰圆美的,有骨节毕露的,有澹远闲静的,有朴拙无姿的。作书贵乎自然,做到疏密有度。疏朗表示神采,紧密表示老气。疏密无度,必定造成凌乱而散漫的现象。
10、线条法
长、短、粗、细、平、直的线条,是书体结构法上的主要笔锋。写到笔画姿态线条美妙,必须仰仗这种线条法来衬托。
11、古文法
传世的古文主要有金文和甲骨文。甲骨的质地很坚硬,用刀来刻,线条自然细了,下笔和收笔,也自然都尖了,这是最古的尖头篆。临摹甲骨文,宜用健毫方合笔势。初写甲骨,要先熟练横线和直线,再写一笔圈、二笔圈。习横线、直线时,以白当做黑看,白格方而匀的优。习圈以白做黑,白圈欲圆,工夫愈到家。一笔圈是以一笔写成一个圆圈的意思,先练从左圈起,再练由右圈开始。两笔圈是做两笔写成一个圆的说法,先写左方半圆圈,后写右方半圆圈,均由上而下,用中锋,悬腕。
12、结构法
文字的结体由许多笔画组成,如同建屋的间架一般。学习结构,先从点、画、波、拂等基本笔画开始,再学习整体的结构方法。书法结构的原则是:一为平正,一为险奇。平正为笔法之祖,险奇为不受规矩之书。先平后险,先正后奇,是书之正道。
13、篇幅写作法
写字的目的在实用,在艺术上有所贡献。因此,除了达到每一个字写得准确、端正、美观的基本要求外,必须写成整个篇幅的字,方可合用。字间距、行间距要安排适当,疏密有度,大小相称,頂脚整齐,墨色统一,相互呼应,相互关照,如同整体血脉连贯通畅,气韵大度。
14、临摹碑帖法
只要笔调老练,即使稍有败笔,也可相映成趣。肥瘦相称,血脉连贯,筋骨老健,风神开朗,具备字体应有的各种姿态,是谓佳作。其基础是广泛临摹碑帖互相贯通领会的结果。临和摹是两种方法。应先摹后临——摹描碑帖能够体会到运笔的理路。临帖要先读帖,将笔中的点画、笔意、结构详细的领会一番,然后,以心中的笔意所及,运用着笔法,临写到字面上。临帖不求貌似,但求神似。
选帖要适宜
1、大楷:唐颜真卿《麻姑山仙坛记》、《多宝塔》;柳公权《玄秘塔》。
2、中楷: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3、小楷:晋王羲之、王献之;北宋黄庭坚。
4、行书:陈僧智永《千字文》,唐僧怀仁《圣教序》。
5、草书:晋王羲之、王献之,唐僧怀素《自序帖》。
6、隶书:汉《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
7、篆书:秦李斯《峄山碑》,清吴大征《说文首部》。
、各种书体赏析
篆书赏析
    篆书主要指大篆和小篆。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石鼓文)。小篆指秦代的刻石文字,还有一类小篆文字是铸刻在铜器上的。秦代篆书为八体书: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篆书的萌生和发展,开启了中国文字书体发展演变的先河,充满了浪漫神秘的色彩,完成了以实用为目的准艺术行为到以艺术为目的的纯艺术追求的转换。无论从类型分布、风格特征、工具材料还是体式演变,其他四种书体都不能望篆书之项背。
学篆书以小篆为好,因为经过李斯和许慎等人的整理,比较规范易于掌握。之后再写甲骨、金文等大篆。小篆书体婉转流畅、纤细圆润、藏头护尾、不露锋芒。其笔法要领可归纳为:欲下先上,欲左先右,横平竖直,不偏不侧,圆起圆收,刚劲挺硬,用笔一致,速度均匀,不可抖颤,无需顿挫,婉转通常,勿岀方折,无往不收,无垂不缩,藏头护尾,中锋扑笔,绵里裹针,遒劲丰腴。
(二)隶书赏析
隶书在战国时代已萌发,秦朝广泛应用。盛行于汉代。
隶书之所以称隶,有两种说法:一是起于官狱多事,施之于徒隶。一是造作者程邈,原为狱吏,又曾囚于狱,并在狱中造出该书体。因此,隶书之名与书体特性无关。
隶书与篆书相比,篆贵圆,隶贵方,但其根本区别在其内在的笔画结构上。
隶书与篆书相比是一次伟大的革命,以后产生的草书、行书、楷书,均源于隶书。
隶书行笔或使力屈曲,或一波三折,极具波澜之势。笔画上的淹留转截,以及与此相应的其势波折左右,其形连屈钩连的结字,构成了隶书在技巧、法度上的主要精神。同时,它又继承了各种篆书的圆转笔画,中锋运笔,或在某些转折处亦方亦圆,使之成为后来的楷书和行草书的重要桥梁。学习隶书,易培养线条及造型的准确性、丰富性,养成古朴浑厚气韵。
(三)行书赏析
行书之行意为流行、流动,是介于楷书与今草之间的一种书体,由楷书变化而来。楷书笔势稍加流动,点画略带呼应,就成了行书。行书的结构、点画近于楷书,而使转风神有草书的长处。写起来比楷书方便快捷、灵活多变,认起来比草书清晰易辨,被历代所钟爱。
行书“无法”的特性使其获得了最大的自由度,似乎是书法中最具活力的一种艺术元素。
行书萌发于两汉,盛行于魏晋,至东晋产生了以二王为代表的具有高度艺术典范的行书风格。这是行书体格第一次质的飞跃。
王羲之是行书发展史上的第一位大家,代表作是《兰亭序》。东晋永和九年(353)旧历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人,聚会于山阴(今浙江绍兴)的兰亭,作诗唱和。这些诗集结在一起称为“兰亭诗”,由羲之写了一篇序言,这就是著名的书法杰作《兰亭序》。全篇章法自然,结构精致,潇洒飘逸,一气呵成,集中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面貌,是他最高的行书之造诣。
唐中期至宋朝,颜真卿完成了行书体格的第二次飞跃。颜真卿是唐代中期一个最富有创新精神的书家,在《祭侄文稿》中,他把抑制不住对侄子季明的感情,倾泄在磅礴迅疾的笔墨中,笔墨一气呵成,不仅记录了藩镇军阀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历史悲剧,也传达出书者的激烈情感,令人难以忘怀。颜书用笔多藏锋逆入,正锋入笔,下笔厚重,宽博舒展,顿笔外拓。柳公权、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无不受颜体行书的影响。
元代至明朝中期,又出现了赵孟頫、鲜于枢、董其昌等一批书法大家。赵孟頫最为杰出,颇得古法,结字精熟。代表作为《洛神赋》、《二陆文赋跋》。
明代晚期至清朝,出现了徐渭、王铎、傅山、郑板桥等群体倾向的带有浪漫奇异风格的行草书家,达到了第三次质的飞跃。
辛亥革命后,近现代书法大家几乎都以行书成名,如:于右任、张大千、沙孟海、启功等。
行书的发展,书家辈出,蔚为壮观。行书的特征:
1、多变性
流动而灵活,线条结构多变。长短、粗细、大小、方圆、曲直、开合、疏密、浓淡、枯湿,相得益彰。
连贯性:借用曲线、弧线和波状线,增强点画间的承接呼应和线条书写流畅性。
2、省略性
为提高线条书写的速度,使线条简洁明快,采用省略笔画或互带笔画的写法。如“和”字,左右连笔后省略了点,“末”字的最后两点代替了撇和捺等。
(四)草书赏析
草书的草是草率、草创、草稿的意思。所谓草书,就是为了图快而写得潦草的字。汉代兴起的草书,从狭义上说,是一种与篆、隶、真、行都不同而独具体势的字体,包括章草、今草和狂草。
1、章草
章草名称来源:一是汉章帝用于章奏,又称“章程书”,二是为汉章帝所创并广泛使用。
章草的特点:一、源于篆隶;二、字字独立;三、带篆隶笔意;四、笔画简洁。
章草大家:汉元帝时史游为第一代宗师。此后有东汉崔瑗、杜度,三国皇象,元代赵孟頫、邓文原等人。
2、今草
今草晚于章草,由西汉萌芽,在魏晋之际,其代表作品有楼兰出土的《为世主残纸》和王羲之的《十七帖》。
今草特点:一、字字独立;二、不带隶书笔意;三、钩字符号广泛应用;四、笔画简化。
今草大家有: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朝贺知章、李太白、高适,北宋米芾、黄庭坚,元代鲜于枢,明代祝允明、董其昌,清代傅山、王铎、朱耷。
3、狂草
草书中笔势变化最丰富的就是狂草。其特点为:一、字相连属,一笔终行;二、寄兴点画,囊括万象;三、谨严的规矩,深厚的基础,具有狂而不逾矩的境界。
狂草萌芽在汉末,成熟在魏晋。王献之《十二月帖》,被称为草圣的是唐代的张旭和怀素,张旭有《肚痛帖》和《断千文》,怀素有《东陵圣母帖》和《自叙帖》,清代傅山、王铎狂草书亦有特色。
    草书的特点:无论是结体取势、点画用笔,还是章法布局,除了能兼容和借鉴其他各种书体的所有变化之外,草书本身还具有许多独特的变化特点和表现功能,用笔刚柔相济,使转自如,顿挫得体,变化万千,神采奕奕,有音乐的旋律、诗的激情、绘画的笔情墨趣。因此,草书对书家的束缚最小,能为书家提供更为广阔的艺术创作的天地。书家可以放开手脚,跃马扬鞭而纵意驰骋,笔走龙蛇而变化无穷,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技巧、个性和性情。
(五)魏碑赏析  
魏碑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而以北魏为最,故又称为北碑。魏碑上承汉隶,下启唐楷,是一种过渡性的书体。它与隶书相比,简捷而沉雄,与唐楷相比,丰厚而刚健。
魏碑包括碑碣、墓志、造像题记、摩崖石刻等形制。书法风格多变,面目不一。
总体来看,魏碑字体用笔提案幅度大,大起大落,又结合石刻的技巧和特点,形成出锋露脚,内圆外方,点线悍劲峻拔的特点。结字中剑旁肆,奇险放纵,崇自然而尚天趣。
从唐开始,受统治阶级审美情趣所决定,风行的是南朝圆转流美的二王书风,北魏书风受到压抑。但北魏书风对清代中叶后的书艺变革和新的书法境界的开拓,起了决定性作用,一直影响至今。
(六)欧体赏析
欧体指唐朝欧阳询的书体。欧阳询善于师法古人,融会贯通,形成了平正中见险绝,笔法稳健,布白疏朗,庄重严谨的独特风格。
对欧阳询书法影响最大的是魏碑、隋朝墓志、二王书法。在唐代,除颜真卿外,欧阳询留给后人作品最多:楷书《化度寺邕禅师塔碑》、《九成宫醴泉铭》;隶书《房彦谦碑》;行书《仲尼梦奠碑》、《卜商读书帖》等等。
正如张怀瓘《书断》中言:“询八体尽能,峻于古人,有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浓之势,风旋雷激,掀举若神。真行之书,出于大令(王献之)亦别成一体,森森严如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宕流通,示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俊,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其楷书被誉为“铭石之书”,对后世影响最大,几乎历代所有书法家或多或少都从欧体中吸取营养。
(七)颜体赏析
颜真卿书法在唐代书法家中影响最大,在书法史上与王羲之享有同等的盛誉。颜真卿善于学习古人,不专工一家,因此其书法有强烈的个性,风格异常突出。其特点是雄强茂密,浑厚刚劲,精于用笔,能把篆隶笔法融进楷书中去,《唐人书评》称其书“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可谓形象生动之极。我们从《文殊般若经》、《泰山金刚经》等碑刻中能找到他取法的痕迹。
颜真卿传世的碑版文稿,大中小三样字体齐全,正草行三种书体也齐全,风貌种种,各不相同。颜体的书法艺术,正是在多种艺术手法所组成的辩证统一关系下形成的,这便是他的书法艺术生命力之所在。
颜体书法尤其楷书稳实端庄,尽合字学,即可以陶冶性情,适合于官场文书的应用,又便于题署书丹,书写大字。所以,颜体一出,学者不绝。
(八)柳体赏析
柳公权是唐代晚期著名书法家。在取法二王、欧阳询的同时,主要得法于颜真卿,形成了结体谨严端庄,笔力遒劲峻拔,法度森严,奄由众美的自家风格——柳体。
柳公权一生所书的作品极多,但绝大多数作品已经散失,流传至今的作品仅有二十余件,其中墨迹拓碑可确信为柳公权书者仅《送梨帖跋》,二十余字。其余为后人重修重刻。
柳体是集魏晋、初唐、盛唐诸家楷书之长而成,柳公权对诸家笔法谙熟于胸,熟于手,其下笔之时,圆者中规,方者中矩,粗而能锐,细而能壮,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可谓随心所欲,无不适意。后世学柳者无柳书赖以创立的广博深厚的传统功力,只能出柳书之形,而却不能神似,这大概是柳书流传千载、从学者众而终未形成书法流派的主要原因。
六、四点体会
1、信息化时代,虽然书法的主流文化地位已经转化为辅助,但作为民族的文化符号,必须传承。
2、学习书法,不独是为了成就专业书法家,更重要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修养,并达到陶冶性情、锻炼身心之功效。
3、学习书法的过程,是学习、提高、创作,再学习、再提高、再创作的过程,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4、作者的审美情趣决定书法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品味。布局谋篇规律:
(1)整齐均匀;(2)对称和谐;
(3)浓淡相宜;(4)虚实相映;
(5)繁简增略;(6)粗细强弱;
(7)节奏音韵;(8)疏密相生;
(9)正奇险夷;(10)方圆曲折;
(11)参差穿插。(12)连贯顺畅。
 
 作者简介:
 戚建庄先生是著名的诗人、摄影家和书法家,曾出版《山水情》《故城有梦》《眷恋》《魅力中国摄影诗歌集》《魅力中国诗歌书法作品集》《美丽河南摄影诗歌书法作品集》等著作。其中《山水情》获全国走向21世纪文学作品创作一等奖,《美丽河南摄影诗歌书法作品集》被评为河南省和全国优秀社科普及读物。《魅力中国》诗歌书法(360幅)由省人大书画院、河南省群艺馆、郑州大学、河南轻工学院等单位分别举办。《美丽河南诗歌书法》(210幅)被列入丙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文化活动周项目,由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省人大办公厅、省文化厅、省文联等联合主办,在省艺术中心展出,并在全省持续巡展一年多。这些展览活动均由河南日报、大河报、郑州日报、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大河网等新闻媒体报道,为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推河南省文化传承区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美丽中国》150幅书法、美丽河南《200》幅书法、《时代金句》100幅书法、《历史永远铭记》50幅书法等均由网络媒体发表,得到了社会广泛赞誉。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Copyright © 2021 当代头条网|蚂蚁全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号:闽ICP备202101352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