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国内 • 正文

干货!瓷器收藏人必看必懂的知识,瓷器老化痕迹鉴定百余条技巧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NEWS01

瓷器收藏人必看必懂的知识,瓷器老化痕迹鉴定百余条技巧

(刘一田:河南省收藏家协会常务副会长、河南省收藏家协会古陶瓷研究所所长)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在收藏界,瓷器收藏一直以来为第一大门类,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数不胜数,但是懂得瓷器鉴定的人却不多。

中国历代名窑精品层出不穷,且在历史漫长的岁月里,还有很多优秀的仿制品。据记载,宋代的官、汝,哥、定、均五大名窑,在当时就有其它地方窑仿造,虽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风行于世;到了元、明、清时期,仿制古瓷之风更是有增无减;可以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后世仿前朝的,所以制仿古瓷器几乎是到处可见。

刘一田先生陪同洛阳博物馆原书记周加申参观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文物鉴赏交流中心

近日,国家文物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出台《关于加强民间收藏文物管理促进文物市场有序发展的意见》。相信此次国家出台的利好政策,不仅仅在聚焦社会文物重点难点和改革发展问题,还是在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期待,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探索民间收藏文物保护利用和文物市场有序发展之路,奠定了新时代民间收藏文物和文物市场监管、服务的工作基调。更重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不仅满足广大藏友的收藏鉴赏需求,更是进一步促进收藏市场的发展繁荣。作者凭借多年收藏经验,集合众专家、藏家经验所得瓷器鉴定119条技巧,分享给广大藏友,希望藏友能少走弯路,少进别人的骗局。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1.蟹爪纹:较多的出现在汝瓷上,是釉面开裂,裂缝上串有多个小气泡,后又被污染成黑色,故形象地称蟹爪纹。难仿。这也是判定古瓷的一个重要特征。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2.破泡:是指釉面的气泡,因年久风化,硅胶化,经清洗,摩擦而产生的破裂,一般看到的是釉面上层的破泡,釉面损伤太严重时,才见到中下层破泡;宋瓷上,会有此现象,难仿。如在破泡里找到臭干黑或黄水斑,就可判定为古瓷了。另有种叫冰裂破泡的特征,很神奇美妙,气泡的顶端呈放射性的冰裂,更难仿,也仿不出来。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3.水流痕:是指古瓷在封闭的空间,长达数百年,其四周的物体挥发的水汽聚集流淌的痕迹,有动感。一般为深黄色,很难洗净。仿者,易洗。与土藏气.土脏气有别。水流痕,也是鉴定为古瓷的一个重要的证据,并且用容易肉眼鉴别出。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4.龟裂纹:如龟壳的裂片,大片。古瓷龟裂纹片缝大,色黑。以汝瓷为最显著。缝色是窑后形成的。千年前形成的必有管状片缝迹象。目前无人能仿出,也无人知晓这一特征,无著作论及。近百年面世后出的,多无色,与现代仿品差别不大。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5.玻璃胶:前人称陈骨胶。是古瓷年久,釉面硅胶化,微水溶。新瓷也有硅化胶,三次清洗,便无。而古瓷,再多次清洗,都有。目前,尚没见到有仿者。玻璃胶特征,一直伴随着古瓷,直至釉面全部风化脱落瓦解。随时检验,随时可感知。检验感知玻璃胶,是鉴定古瓷的一个重要手段。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6.土香气:是指古瓷在地下若干年,瓷吸收了土里的气味,水温之,则发出。因地下环境各异,而土香气也有别,出世百年,都可闻到。而干坑或烂坑出的,则又是另外的气味。不同的气味,可判知出土时的大概环境。这是一个判定古瓷的辅助特征,这需嗅觉敏锐的人才便于感知。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7.臭干黑:是指腐败的有机物沁染了古瓷,多数表现在素胎﹑破泡处。经长期水泡,会发软,涨大,而被洗掉。作伪仿者,用河塘污泥。在放大镜下有区别:臭干黑,无定形,河塘泥,有土粒。特别是微破泡里钻进的臭干黑,是需上百年才能形成,一般是出现在明之前的古瓷上。清三代的瓷上也会有,但很少,用放大镜寻找,也较难。晚清的,只有在欠火的低温瓷上,才能找到一点点。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8.黄金斑:是指金器常年压挤古瓷,而渗透进釉泡﹑或毛粗糙处,而留下的黄金痕迹。仿不出。年代越久,渗透的越深,也不容易清洗掉。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9.“先天蛤蜊光”是指古瓷长期受污染,而产生的五彩光,发金属亮光,直视无,侧目有。“后天蛤蜊光”是指经人们摩摸而产生的五彩光,其柔和,色淡,无金属光。针对蛤蜊光,再综合其它一些特征,可大致推判其出土时的基本环境。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10.朦胧光:现在可用热释光原理解之。古时视觉敏锐之人,在暗处,用开水烫古瓷,可见白色的.模糊的.略大于古瓷的光,新瓷无。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11.软伤痕:古瓷中的细货,一般都会受到人们的爱护,或不便实用,被放在冷僻处,故硬伤很少。仿者不知就里,故作硬伤痕;出土不久的,大多釉面无伤痕。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12.冬瓜霜:这是古瓷千百年自然风化的现象。试将古瓷洗净,放在封闭的玻璃罩里,时两个月,便可感到瓷面上生有一层霜化感。依旧仿品也会有冬瓜霜,那是偏黄色,出窑年代不多,火性特重,与古瓷的白色冬瓜霜有差异。这也是判定古瓷的一个重要特征。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13.豆腐花:是前人用以此比喻釉.胎因老化而分裂的形态,相似盐卤点豆腐,而产生的花形,无法仿。缺点是需借助八十倍以上的放大镜,才能观察清楚。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14.白云纹:是与豆腐花同指一种现象,没法仿,再经风吹日晒,便会转化为龟裂纹。白云纹的边缘,没有直线条,都是自然的弯曲的交界不清的。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15.浮蜡:又指百年蜡,是指有机物长期污染瓷器,而留下的蜡状物。干燥时滑溜,湿热时涩手,仿者不滑手。出土年久的,需清水泡半个小时才能感知到涩手。天气干燥时,摸之,则如同摸小孩屁股一般,很细腻的感觉。浮蜡,是判定古瓷的一个重要依据。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16.铁锈斑:分青花铁锈斑.胎釉铁锈斑。古瓷,因年久风化,都有水溶现象,故铁锈斑越洗越深沉。新仿伪,难水溶,铁锈斑浮浅。凡是天然青花料,都会有铁锈斑持征,只是浓淡轻重有区别。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17.水汽斑:不同于黄水斑,是水汽微量久聚,静止若干年形成的,直视可见。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18.无色水斑:因无色,不易被感觉到,须侧目寻视,与周边有细微色差,洗不掉。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19.亚光:因釉面年久老化,而生成的一种温和的暗淡的光,又称一片光。年越久,越温和。尚没听说能仿出者。因出窑十多年后,釉面结晶体分化瓦解,晶格组织之间,开始陆续产生无数肉眼观察不到的间隔,并随着年代的增长而加大,从而光线不能直射,产生散漫光,故见到的是亚光。亚光,是判定古瓷的一个重要特征。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20.酥油光:类同于亚光,但有油润,常见于官﹑哥窑。没见有仿得三分像的。因为人们还没能弄清古人的生产工艺。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21.过烧石灰:石灰石遇到高温,会烧成熔融状,不是白色,而是蓝黑色,放在水里三天都不化解,如胎中含有过烧石灰颗粒,出窑后遇水并不开炸,须经几十年上百年才会膨胀,而造成胎体炸裂。因颗粒大小,深浅的原故,而有炸瓷,炸线,棕眼炸包之说。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22.棕眼:此术语特乱,在此文中特定为古瓷表面混杂有小颗粒,过烧石灰,年久风化后,膨胀,因在表面而不炸瓷,只是逐渐从釉面冲出小眼跑出,形成空洞曰棕眼。仿伪者洞眼可看出新迹。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23.炸线:因胎中含有小颗粒过烧石灰,其膨胀力度有限,只能炸出一至几道线,看线纹可知过烧石灰的所在。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24.炸瓷:因胎中含有大颗粒的过烧石灰,膨胀,而炸开瓷器。一般是炸裂成大缝,很少断裂,究其理,炸瓷的过程是几十年,上百年的缓慢过程,没见有仿者。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25.脱落斑:釉泡破裂,摩擦时,破裂的残体聚在一起被人感知,无仿者。摩擦的前后,釉面在放大镜下观察,有较大的变化。古瓷因经年久风化,也经不住人手的摩擦。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26.活流纹:北宋钧瓷特有的现象。后人仿不出,只能造出牛毛纹。似流水,又似流沙,活流纹中的色彩绚丽,在放大镜下看很美.诱人。另现代工艺仿的活流纹,纹路也太粗了。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27.牛毛纹:象粗牛毛一样的流淌纹,有动感,但不及活流纹艳丽。各个时期的牛毛纹也各异,难仿。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28.吐筋线:低温瓷,开片后在片缝上会生长起一道隆起的线,不同的胎质,则色不同,仿不出。古瓷出土后,也会逐渐生成吐筋线,但要在片缝的基础上形成,并且需经过几十年的风吹日晒。吐筋线,是判定古瓷的一个重要特征,并且容易感知到。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29.破泡眼:釉面大泡破裂后,釉里出现一个较大的洞,口小内大。内形不同于棕眼,破泡眼是呈园球状的洞,破泡眼内,常钻有陈附迹和臭干黑,或有黄水斑。这也是古瓷的一个重要特征。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30.陈附迹:有机物千百年来堆附挤压古瓷上,而留下的痕迹。可以洗掉,须多次。陈附迹,一般是指有机物的痕迹,如衣服的陈迹,食物的陈迹,以及腐坏的纸张和毛发等。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31.火石红:是指古瓷露胎处,显示红色,也有黄红色,紫红色,灰红色等。个别火石红严重者,也可从胎上爬上釉面一.二毫米左右分出窑时便有的,称“窑成火石红”;出窑后逐渐形成的,称“后天火石红”,现代仿者不象。古时的窑成火石红,其当时的面貌,只能从现代瓷器上推知。其经历了若干年后,面且全非,其它的一系列古瓷持征干扰了它。所以寻找古瓷特征,则以后出火石红为主。一般会出现在器物的凹处.支钉上.片缝上.吐筋线上.火性土垢上,并面上会有金属光泽,这是千年氧化加之火性外吐所致。时间不超过几十年的,不会产生金属光。年代越久远,金属光越强。火石红的主体成份是氧化铁红。若瓷质本身的含铁量极低,则不容易找到火石红,有的须借助百倍放大镜。若是一点儿火石红也找不到,则可判为新瓷。若是瓷器凹处的后出火石红的金属光不明显,则需结合其它古瓷特征综合判判。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32.地釉变色:不被人们理解,但却是一条重要的古瓷鉴定依据。瓷为无机物,会变色,解释不通,但存在。青花瓷地釉,一般是白色向鸭蛋青色过渡。鸭蛋青色,封闭一年,色转白;开封三天,色转绿。出现地釉变色现象的,其釉里都会找到一些﹑成蓝色点状的矿物料,无仿者。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33.苏麻离青会变色:凡是含苏麻离青的青花,都会变色。长期封闭转淡转白,日照越长色越深越艳。如有一对古瓷,一比试便明。苏麻离青,存世已很少。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34.泡黄浆:宋官,哥瓷,在清水中泡上一天, 清水会产生黄色的,较混浊的感觉,如黄釉官﹑黄釉哥﹑辽黄釉﹑更显。疑是金丝与黄釉中的铁氯化合物被水解,没见有仿。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35.脱粉:是指陶瓷表面,因长年风化,经清洗,抚摸有粉状物脱落。难仿。比脱粉风化轻微些的是发粉,发粉一般只出现在高古瓷上,清代的五彩粉彩,则只是发矇。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36.脱釉:是指釉面老化,一洗即成小片状脱落。难仿,非人力所为。因其脱釉的断裂处,常出现崭新的断口,易被人们误读。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37.翘翅:指釉面开裂,收缩,边缘向外翘起,如鸟翅.古陶瓷特征,常出现唐以前的陶瓷上,难仿。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38.开芒片:指出水后,釉面重新开裂,裂片翘起,手抚如触芒。个把月后,又自行关闭,如平面。复置水中数年,再拿出,又会开芒片。以临汝瓷,冰瓷为最。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39.活芒片:开芒片后,片隙里进了脏物,则谓死芒片,不会再开闭。活芒片是干净的,再经水泡,可重新开闭的。

40.探底:砂纸磨底足,探知胎色﹑胎质﹑老化﹑火工等情况。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41.急干片:古瓷出水后,没有慢慢凉干,便遭风吹日晒,不该开片的瓷器,也会开片,但因是同时急干片,故片纹色彩一致。收缩缝小,以区别其它开片形式。有仿,但太不象。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42.鱼籽纹,形如鱼籽的裂片,片较小,间隙大,色黑,古瓷特征,难仿。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43.水银沁:古瓷长久接触水银,会粘合,极难洗净。目前,尚没见有仿者。注意的是, 古瓷上的与古铜上的水银沁的概念, 是不相同的. 古人为了防腐, 多有用水银的. 秦始皇的陵墓里, 便大量地使用水银,以铜为山,以水银为河,水银沁,也就是指陶瓷上沾有了金属汞。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44.脱衣伤:瓷器长期受腐,釉面全部脱光。脱衣伤,常有发粉和脱釉等特征伴随,容易鉴定。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45.陈酸斑:长期受酸的有机物浸染,而形成的斑,斑痕深入胎骨,坑洼明显,坑洼边缘有锐角。而仿品的酸咬斑,是急拿,有模糊感.并只是表面。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46.阳光斑:老黄色,微红。是经十年以上,长期定位在野外阳光下,日照形成的斑。其斑点可透瓷面。内外一致,破碎观胎,胎色也被晒成红黄的斑色。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47.针状芒硝:出土瓷,不洗不动,阴干,一月后,会生成针状芒硝,唐之前陶瓷为最显。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48.烘酒香:酒器,水湿之,文火烘之,土香气中可闻辩到酒香,陶器为最。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49.宝光:五百年前的古瓷,若没经日晒,水烫,火烤,若闷热天,或大雾天,可见古瓷四周散发白光,大而圆,区别于朦胧光。发光大时,隔布,隔纸,都可见。因其神奇,故前辈称为宝光。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50.甜水货:是指古瓷常年埋藏于地下水位以下,水质不酸,不碱,不苦,谓之甜水,养瓷,其出土时,如新。要用年久必然老化的观点,去观摩,考虑,才能找出古瓷鉴定的依据。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51.火坑:指没有被开启过的,密闭很好的。开洞时会有一股气体跑出,此气体遇到抽大锅头旱烟的,会发出“轰”的爆炸声。按现代的科学角度分析,那是甲烷气体。并非什么“宝气”。火坑里出来的东西,曰“火坑货”,瓷器则崭新如故,当即手抓时有软质感,时过几分钟,风吹干后,则硬。过渡用力,釉面会留下指痕,过后极难洗净。在清末,火坑也只能是百坑而遇其一。在民国,行里还有人能识别此类货。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52.破坑:指历史上已被开启过的,金银软细已被取走的。剩下的是不值钱的,不易变卖的,不宜带走的瓷器,曰“破坑货”,此类瓷器,也多是细瓷,曰细俏货。大件常有人为地破损,这类东西,也有其具体的特征。解放初期,仍有人能识别。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53.烂坑:几百年前就被开启过的,其内有机物体已无法辨认的。其内一般只存有陶瓷器,少数小件杂项.烂坑所出的瓷器曰“烂坑货”.烂坑货的特征比较明显,也是面世量大的一种,其关联词汇量也多。如:土沁.树根斑.草根须.黄水斑.臭干黑.土香气.脏气.陈酸斑.水流痕.水银沁.玻璃胶.脱落斑.浮蜡.百年蜡.吐筋线.陈附迹.蟹爪纹等。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54.干坑:是指没有被水浸的,一般是地理位置高的,其所出之物曰“干坑货”,又曰“北边货”,其特征又是一番话。干坑瓷的破泡里, 钻入的是黄水斑. 而烂坑瓷的破泡里, 钻入的是臭干黑。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55.水坑:其对应干坑,是指常年在地下水位之下的,其所出物曰“水坑货”。这种行话,是用于判别出土的大概地理方位。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56.瓜籽片:与鱼籽纹.碎米纹.龟裂纹相关联,表示开片的大小如瓜籽,汝窑天青釉中最常见,现在的仿品也相似,但有别,古瓷片缝大,可以看出是相继千百年来,陆续开片的,而新品,是人为控制,一起开片的,古瓷的缝色是多种多样的,而仿者基本是一色的。加之,再运用其它的鉴定依据,就不难辨认了。孤证,容易发错。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57.碎米纹:裂片大于鱼子纹,而小于瓜籽片。有仿,也是缝色有差异。另,碎米纹又与瓷器的品种有关联,如它常出现在白汝瓷上,若出现在天青汝、官、哥,则就错了。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58.炸包:存在于胎表釉下的过烧石灰,历经百年后,逐渐膨胀,釉面微裂微鼓,其颗粒小于炸线炸瓷的,但大于造成鼓点的,仿不出。目前,很多的古瓷爱好者,无师自通的运用了这点。加之,清末民国的民窑器中,含有过烧石灰的特别多。值得传记的是,再过二、三十年,现在的仿品也会出现鼓点、炸包、炸线、炸瓷,到了那时,又会去寻找新的辨别方法了。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59.鼓点:存在于胎表釉下的过烧石灰,历经百年,逐渐膨胀,致使釉面微鼓,但不开裂,其颗粒小于炸包的。现仿不出。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60.紫宝光:是指唐宋青花瓷,出土后,没有慢慢地阴干,就乍见日照,此时就会出现一片金属闪亮般的紫光,不是局部,而是全瓷,迎日照处,展示时间约十分钟到半个小时后,逐渐消失。后人不知其故,而曰“紫宝光”。若现在再将唐宋青花瓷,泡在水中三五年,再拿出来日照,也可见紫宝光,但十分黯淡了,不强烈了。仿不出。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61.紫光:侧视唐宋元青花瓷可见到隐隐地紫光,因无金属的宝色宝气,故曰“紫光”。能现紫色光的青花料,自古就各贵,价倍于黄金。还不知目前能否找到类同古代的矿藏。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62.管体款:指官窑器上的题款字体与风格,各时期的官窑题款, 都遵守一定的规矩,体现特有的时代风格,文字类的曰“官体款”, 但要注意的是,即便同一帝号的,因年度的不同,也会有很大的差异, 目前,学术界缺少一部官体款的年谱,有待有志之士了。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63.官体纹:指官窑器上的纹式,各时期的官窑器上的纹式都有一定的格式、套路,甚至有图本,明显区别于民窑,也区别于前朝后代,曰“官体纹”。书画中有一个理:就是随心容易摹仿难。有资料表明,官窑工匠是细致分工的,同一图案文字,不知要书画多少遍了,胸有图文了,下笔如有神了。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64.泡青浆:鉴定北宋天青釉专用术语,该瓷浸在水中清洗,水会微显天青色,水变浊,如浆。与泡黄浆相关联。这是千年自然老化形成的特征,非人力所为,仿不出。这是判断古瓷的一个重要证据。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65.气泡坑:钧窑釉面气泡里的气,因高温跑出,继而缩釉,缩釉中央留下一个小坑,曰“气泡坑”。另,桔皮纹就是由若干个小小的气泡坑组成,与气泡眼有明显区别。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66.气泡眼:在窑里烧造时形成,泡里气跑出,而釉面不收缩,外呈圆形小口,内呈球形大洞,明显区别于:气泡坑,缩釉气眼,缩釉棕眼。古瓷的气泡眼、缩釉气眼、缩釉棕眼,其内是漆黑的,少部分是古铜色。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67.缩釉气眼:在窑里烧造时形成,气泡里的气跑出,继而釉面收缩。外呈圆形小口,内呈球状大洞,区别于气泡眼的是外小口四周有明显的缩釉。古瓷的缩釉气眼内,漆黑,或在外口显冬瓜霜,或在外口显黄色小斑点,洞口大点的,可查到百年陈附迹。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68.破泡气眼:钧窑.花钧里常见。釉下大气泡,因历经千年腐蚀风化,气泡中心釉薄处,率先破裂。显示出球状洞眼,古瓷洞眼里漆黑,常有臭干黑集聚其内,或有百年陈附迹钻入。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69.缩釉洞眼:窑里烧成,胎中有易燃物,或有可气化的固体,遇火消失,继而釉面收缩,其内空洞无定形,内漆黑。与棕眼有明显区别棕眼内是一派珊瑚石景象。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70.红胎:常用于永乐甜白釉,成化红胎瓷,明末德化瓷,即指胎体微发红。色深者则叫“宝石红”。唐宋青花瓷中也有红胎,唐前陶器中也有红胎。清末以来,红土稀少,故红胎瓷很少有人知。在清末民国时期,红胎瓷也被商家玩家藏家所看重。但卖不出高价,毕竟最终消费者是藏家兼学者,人数凤毛麟角,于今也是这个理。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71.红云:红釉中,因色差而形成的红斑,有如六月的云彩,多姿多态,强光源下更明显。不是指飞铜现象,而是专指釉中物质相结合.相排斥的色差特征。色彩浓淡相间,也不明显。唐红,郎红也类似。至今未见能仿出一、二成古瓷风味的铜红釉瓷。注,红云是片状感,红卷云是线条感。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72.蓝云:与红云一个理。蓝色也。另外是:蓝釉下常会寻到银点、金点,这可能是与釉料的材质有关,有片状感。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73.回窑货:指有重新回窑加工过的迹象的古瓷。此类瓷,必有奇特精贵之处。常见的是窑补,此类瓷,通常是成套的,其中有一、两件有明显的回窑迹象,其色差是明显的。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74.回坑货:指古瓷早年出土后,被人们长时间把玩,而留下很多痕迹,很多信息后,又被入土埋藏,又经若干年,再次面世了,故曰“回坑货”。此类瓷,特征很多,所含的信息也很多,是值得花大气力去研究探索的。可惜,现在连知道回坑货这个术语的人,都很少。谈何挖掘整理文件遗产。在此抛砖待后人。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75.补釉:是指二次入窑挂釉。与回窑的区别在于目的专一,专为挂釉,不是修补。也不是成套器。补釉,远离窑场的人是很难办到的,能办成的,可不是一般人,瓷器则也不是一般的瓷了,不可轻视了。有了补釉这一说,就又有补题文补绘画的。补釉货,多与历史上的大名人大事件有关,可惜,前人无力研究,而造成瓷史上的一些空白,特别是一些高古陶补釉的,玩者当宝,后人当草。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76.发粉:是指瓷器年久风化现象,素胎较明显,表面象有粉状物,手擦拭则无。风化再严重些,便是冬瓜霜现象。冬瓜霜现象再严重些,便就是脱粉、掉粉、手擦拭之,有粉状物,仿不出。伴之发粉现象的,是显示豆腐花、白云纹,放大镜下可见。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77.冰裂:指冰瓷的裂纹,象冰块开裂一样,斜片,宋官窑中常见。明万历时钧窑受挫,继而发展冰瓷,替代钧瓷。有一种传说,说是为避讳明神宗朱翊钧。现代的工艺也很美,但因釉欠厚,有贼光,而失神韵。有待进一步改进。宋官窑冰裂是无色的,后因污染才有色。冰裂也不是短期完成的,是经历若干年的。现在若将宋官冰裂瓷放在水里三、五年,再拿出来经太阳暴晒,必定会开出新的片纹。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78.冰裂梅花:冰瓷中最高艺术境界,冰裂纹有向心性,多条弧状斜片的冰裂纹组成一朵朵梅花,花朵中心花蕊部分不开片,只有点点气泡坑,而且整个釉面,又由数朵分布等称的冰裂梅花组成。大件是大朵梅花,小件则是小朵梅花,整个釉面显得和谐适中,美也,妙也,神奇也。今日的工艺冰瓷也有冰裂梅花,但艺术性相差太远了,可能是制作者没有见过宋官瓷的艺技顶峰的古瓷奇芭——冰裂梅花。其一般是活芒片,会开启,会关闭,若是长期受污染,并污染严重,则会变成死芒片。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79.活流沟:唐花钧,宋钧中常见。因釉厚,流淌,而形成象活动的水流似的纹,曰活流纹。而活流纹经千年风化腐蚀,则顺着纹式走势形成一道道沟,手摸都可以感知。活流沟再风化严重者,便是“脱釉”,再严重些便是“脱衣伤”。目前,活流纹尚没仿出来,就更谈不上仿活流沟了。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80.红片缝:含铁较多的瓷,片缝呈红色,理与火石红同。

81.黄片缝:含氯铁较多的瓷,片缝呈黄色。也有同一件瓷上呈黄片缝.又呈红片缝的现象,当与其千百年所处的环境差异有关。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82.黑片缝:目视感觉片缝被污染成黑色,放大镜下则是黑色为主,另拌有紫红黄等色。黑片缝与宋官宋哥的铁线是两码事,铁线是出窑时便有的,黑片缝则是出窑后,经若干年的污染才形成的。有仿的,目测不易辨别,放大镜下则泾渭分明,仿者,缝色较单纯,只见黑色,不见其它彩色。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83.蓝点:天青釉唐蓝花钧,宋钧鸭蛋青地釉等,绝大多数都可在釉里找到蓝色的矿物点。凡是有蓝点的釉面均会变色,长期避光色转淡,日照不久色变深。另观察角度不同而色不同,光源辐射差异而色差异。按前人所说,内含玛瑙汁。值得注意的是,明前,以及部分清三代的青花,也会变色,以苏麻离青物料为最明显。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84.绿点:在汝窑的支钉里会出现,名称叫辉绿岩的,耐高温、耐酸的矿物体,呈亮绿色。有了它,才能使支钉小如芝麻。目前的仿品生产者,尚不知道绿点的功效,故而仿品的支钉过于粗大,而失神韵。据推测,绿点也不单纯靠物理方法研细,古人是并用了道教炼丹术,及化学方法。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85.银点:在古瓷钧窑系釉里出现的银白色的物体。并不普遍,约十分之一的比例,并且是火工较高的才显示。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86.金点:在古瓷钧窑系釉里出现的金黄色的物体。比银点出现的概率高,约占五分之一的比例。而且也不需要过高温度。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87.变色青花:清三代以前的青花,大多会随着光照不同、角度不同而颜色变化。另外也与日照长久、日照与否有极大的关联,日照越长色越深,避光越久色越淡。并可逆转。这些特征,青花瓷越古越明显。若要确实体会感悟此特征,是需费时日的。常人是难以理解的,无机的青花瓷怎能变色。但几代人,探索检验,证实这一点,也是鉴定青花瓷的重要依据。不管有无人认同,这是客观存在的。为了传承,故在此多言一句。另变色青花还有另外一种含义,即是指万历、天启年间流行的一种青花发色。它是由绿到蓝,由蓝到绿的变化,是窑里烧成的。在同一瓷器上,同一笔划中会出现不同的色彩,角度光源不同,而感受的颜色也不同,但只是绿色与蓝色的互换。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88.次火:又叫欠火工。即窑火温度不足。因欠火,会使瓷器相应地出现差异,如色彩,硬度,瓷声等方面。常有人将次火瓷当仿品判断。另有工艺设计的低温瓷,也会如次火瓷。例如黄土胎的北宋哥窑,若是温度高了就变成灰胎了,也就失去黄土胎的神韵了。完整的次火瓷是很少见到的。其自身半生不熟的,易损。如遇残器,一看断口就明白次火了。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89.补生粉:瓷器有缺陷后,用瓷粉修补之,曰“补生粉”。或再次入窑烘,但因温度不高,还是曰补生粉。若是高温修补,则曰“窑修”,或“窑补”。可见,补生粉的也不是一般的粗货。补生粉,常见于明前的陶瓷,多是陈设瓷,清降以来,尚没见到。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90.宋锔:这个术语更冷僻了。古瓷珍贵,古时就贵。残破了就要修补。补之,常用锔。锔又称“抓钉”,条形,两头九十度下弯,弯头尖细。在瓷器断裂缝的两边,各用金刚钻打洞,将锔嵌入,而固定断裂瓷器。宋朝时期的锔,长度超过两厘米,厚度超过两毫米,锻打的,锔身有棱有角,材质多数为铁,少数是铜。钻眼较大,直径超过两毫米。很难见到。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91.明锔:明朝时流行的锔,一般长十五毫米左右,小于宋锔,而大于清锔。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92.清锔:清锔又明显比明锔苗条,长约一厘米,锔身的棱角消了,边缘已显圆滑,锔的厚度也轻薄多了。并以机器冲压为主。还常见到。没有听说有仿锔的。清锔不见棱边,锔身两头尖,中间宽。细瓷常用铜锔。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93.见天:古瓷面世后,经太阳曝晒,曰“见天”,又曰“去阴气”。其实是对古瓷极大的伤害。一经曝晒,不该开片的瓷,也被晒出新片纹。掉釉,脱衣伤,也常是见天情况下发生的。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古瓷,釉面上却开的是新片,其根源就在见天。有很多的见天,不是特意的,而是不知爱惜,风吹日晒造成的。因见天而开新片纹,被误判为新仿品的实例太多了。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94.郭货:是指规格很高的,以砖木石块制成的,有多重保护的郭。郭里出的东西曰“郭货”。直至现在民间口语俚语,贬低华而不实之人,称其为郭货。其实郭货虽不中用,却是有很高造诣的艺术品。但对于饥寒交迫的农夫山民来说,确是郭货,无用之物。郭货常是成套的,无损伤的,高档精致的陈设瓷器,或礼器,能被人可再度使的实用器很少。多了解郭货,便知古代的官僚地主、将相王侯,有着众多的越礼之事。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95.石床:用石板加工的床,床上放着一系列享用的东西。因石床重,前人也只是听说而已,但确实存在,石床货很古。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96.轿床:用耐腐的木材制作的,象大花轿式的床,床上放着一系列东西,一般流行于唐代,竹木漆器偏多,却无一件面世,风干便毁,前人也只是听说而已,但可信。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97.镜话:又云花镜。本指青铜镜,又曰揣怀镜招魂镜,女儿镜。又不单指按礼仪放在盖板上的铜镜,又有另一层含义,意思是说此镜会说话,有话要说。历史上有人懂镜话,根据铜镜的信息,能够判断推知很多情况。各时期习俗不同,女儿多寡,则镜数量不一,其财力也在铜镜上显示。镜话早已失传,也不曾见有著文解说。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98.有后:指有后人的意思。相对应的便是绝后,指后代绝户的意思。但凡绝后者,因无人用心看管,早就被毁了。有后,破坏者还是有些忌惮,不敢张扬,躲躲闪闪的。有后的依据,也来源瓷上的符号,有毛笔在瓷器面上书写,更有甚者,将其原阳宅的地址写的清清楚楚。金刚钻刻划的有后的瓷,再好,也无人要,故无一件流传于世,只有传说。有后的瓷,时间跨大较大,一窝儿的瓷器,能相距一、二百年。有些还能找到盛放食物的遗迹。鸡蛋变成空壳,核桃内无果仁,酒成干粉等。成窝的有后瓷,可以推知其家族的兴衰史。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99.阵式:第一个含义是量大、成阵势。形成一个大的组合体。从单件阵式瓷,可推知整个阵式里有多少单件。如唐三彩马,从器形颜色可知,是六匹组合八匹组合。如看马车车形,便可知配的是几匹马,这个现在无人知晓了;第二个含义是摆布方位,见到一个阵式货,便能推知第二件在什么位置,阵式势小的,尺寸小的,曰“一窝仔猪”,其相距也不太远,不超过一市尺。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100.谱式:谱式货是一窝一窝地出现,相互印证,纪年相距不远,象有谱本、有规矩、有规模似的。阵式货是规模大,尺寸大,单件多,成组合体,都是同一纪年的。而谱式货,是单组规模小,器形小,但是一窝接着一窝地出现,各窝的纪年也不相同,现只剩传说了。若将各窝的谱式货,综合分析,可以推知其家族的兴衰史,身份高低,还可联系到国史,并可补地方志之缺、之错。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101.篓子货:是指千百年前古人特意埋藏在地下的古物。篓子的第一层含义是指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爱干偷鸡摸狗勾当的人,因为这类人普遍干瘦,身材就象古代赶集装货,打猎装物的,背在身后的油皮货篓子,篓子是用竹篾编成,外用油皮纸粘糊,再浸桐油防水,上有个盖;篓子货又暗指来路不明的货,篓子的第二层含义,又是指古代的郭与窖,故过去民间有“盗篓子”这一词汇;篓子货的特征是:脏、臭、残、缺、湿、麻、烂,民国古玩行的人,一眼就能辨出,现在则被造假打假搞糊涂了。值得注意的是,篓子货只是在店铺看货论价,绝不交易,交易则在黑市。在民国以前,县级以上城镇,都有约定俗成的黑市地点,但在地方志的地名中是查不到的。篓子中常会出现新、奇、特的东西,而且价极低。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102.伸腰:出窑时是端正的古瓷,但被埋藏千年,因重力作用,千年挤压,使之明显变型,再度面世时,型不正。但平整地安放八、九年后,其会逐渐地恢复成出窑时的端正形态,俗称“伸腰”。伸腰货无假。特征至少有两个受力点,受力点上有明显的挤压痕迹和陈附迹,以及金属斑,又称黄金斑。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103.翠地白筋:专对南宋龙泉精致的工艺品而言。其地色青翠,釉不开片,小细泡,边棱突显白玉色,湿润如玉,给人以优雅清淡的感觉,故称翠地白筋。南宋以后,材料或技术断档,便产不出来了,釉面含乌釉。大明中期,韩国请求大明朝送此为礼,但被告之,已绝。现代仿品,只是明亮,釉不温润,色气不平和,白筋显得特意造作。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104.乌釉点:南宋龙泉窑,比较精美的工艺瓷中会找到乌釉点,十分精美的工艺瓷中则找不到。其大颗粒的色发黑,中颗粒的色发绿,小颗粒的色似翠。现在产品,色发浑浊,没有清澈的翠绿感,古今瓷器一对比,则一目了然。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105.黄水线:很多古瓷内外会有一道水平的黄线条,线条较宽,色是呈渐浓形,黄线条的一侧有道十分醒目的分界线,越靠近分界线的,黄色越浓。此黄水线已渗入瓷骨,甚至渗透瓷骨,百年不褪,浸泡反复清洗十年,也不奏效。注意,真品的分界线,只有一道线。细推为何会有明显的分界线,则自然会领悟到另外一系列名堂。有仿,区别在于分界线不分明,或多道分界线集中在一起。另,仿者,很容易被洗干净。若是二、三十年前就开始伪造的,则另是一说,因时间长了,也难洗净,则需另寻鉴定方法。若有多道分界线的,必假无疑。曾目睹仿制者,持之以恒二十年,对一批仿品做黄水线,就是做不出渐浓型黄水线。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106.黄水斑:成因原理同于黄水线,区别在于黄水斑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也不成线条型,而是片斑状。出现黄水斑的古瓷,其郭窖必是早年被毁,古瓷因某种原因,还保留在原位,又经若干年,才又面世。若是黄水斑穿透瓷骨的,绝无假。几十年时间是仿不出的。如遇到黄水斑,不妨多设想下,必然会领悟到更多的历史知识。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107.铁笔黄斑:此术语是粉彩五彩釉上彩绘鉴定专用的。釉上彩绘的轮廓线,是用铁笔绘制,笔触较深,线条处也毛糙些,毛糙处也就容易被污染,年代久了,就有多种颜色附上,以黄色为主。另外,若是几百年来都浸在黄水中,其毛糙则更不易洗净,黄斑色更重。这主要是鉴别传世的,还是新面世的,还是面世已久的一个重要依据。也有人著文,称此为“黑彩紫光”。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108.二棱:又叫二楞。哥窑鉴定专用术语之一。是指哥窑器沿口下方二至五毫米处有一道隆起的棱,明显者,目视可见。不明显者,目视无,但手感有。原因是哥窑普遍釉厚,窑温高时口沿釉往下淌,哥窑工匠为了防止流淌过甚,一般是欠些火候,那么目视就不明显了。若是窑温高了,又因在二棱下方修胎时压了一道浅槽,便于截住流淌,此处釉层厚了些,那么目视就可见了。到了哥窑晚期,二棱处修胎时压的浅槽加深了,那就只能凭手感了。如若窑温再高些,则又会出现“缩釉疤脸”了。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109.哥官疤脸:官哥窑特有的现象之一。因窑温过高,同时化妆土与胎分离,在瓷器上留下一个缩釉大疤,多呈椭圆形,似人脸,故曰缩釉疤脸。有仿,但不显古铜胎色,也不显猪肝胎色。这疤色不是出窑时有的,而是千百年转变而成的,故目前无人能仿出。哥官疤脸,与其它窑口或品种的缩釉疤脸,差异较大。哥官疤脸的疤边缘,特别肥厚,很好区分。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110.古铜胎:出现缩釉或缩釉疤脸,而显出的胎色,似古铜色,偏红偏黄,与猪肝胎一个理,但因胎质不同而呈色不一。官哥窑专用术语,仿不象,其它窑口,较少出现。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111.猪肝胎:出现缩釉或缩釉疤脸,而显示出的胎色,似猪肝色,偏黑偏紫,与古铜胎一个理,猪肝比古铜胎年份早些,含铁高些,胎骨黑些,仿不象。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112.火性土垢:古陶瓷特有特重的征状,起因是古陶瓷制作时,为了增加陶土的粘度,改善陶土的可塑性,是用草木灰水拌和陶土,固而火性很重,千年来火性外吐,遇到土中的硅质,形成结合反应,而形成片或团越结越厚,也比较牢固,又不怕水泡,一次两次是洗不净的。遇盐酸则起中和反应,起泡。有仿,但缺千年老气,易洗。火性土垢,是判定古瓷的一个重要的可靠的证据。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113.鼓皮:是指表面与胎骨明显分离,轻扣如敲鼓,起因是古人生产加工时,对较粗的陶瓷胎料过渡泥抹,以求表面光滑,结果表面多细浆,胎骨多粗料,千年后,因收缩率不一而分离。因鼓皮与胎骨有空间,故鼓皮内的胎色也呈老气,但又与外侧色截然不同,没有几十年的风吹日晒,也仿不象。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114.糟朽伤:低温的陶瓷会有此现象。千年风化,陶瓷松解,象腐朽的木头一样,粗看是好的,轻扣即损。仿品,仿不出胎骨内部的老气色,去表皮,内则见新胎。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115.涂花露水:鉴别五彩粉彩的一种有效方法。老货,用清水涂拭一遍,色彩则截然不同。呈崭新状,故曰涂花露水。原理,上百年的古瓷,表面老化,已呈冬瓜霜,发粉,蛤蜊光,无色水斑,亚光等现象,如遇水,诸现象被掩盖,而呈新瓷状。这也是检验古瓷,是否发矇的一个有效手法。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116.拔正鼎:又曰百正鼎,百顺鼎。三足两耳,足与耳明显不对称,着偏,足与耳有较劲的力势,有欲发力拔正的感觉,有蓄力待发的感觉。此类鼎一般在宋以前出现,应是古人做关目避邪专用。一般是做工更为精美,特有气势。但现在生产的关目鼎,只是粗仿其形,无其势,工艺也粗,是仿者不知古人之心意。拔正鼎,又与泰山石,石敢当,避邪镜,镇宅兽等有相类的作用和含义。流行于汉唐,宋以后很少见。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117.黑胎:凡是黑胎的瓷器,都是比较古老的,北宋晚期,黑土少了,故掺有白土,色而显灰。北宋以上,黑胎多,且黑。有种黑胎宋定、硬、黑、薄。北宋龙泉算灰胎,不算黑胎。有种黑胎,内年久形成红丝,曰“红丝黑胎”,极为罕见,出于官、钧。现有仿品,故黑胎不能作为孤证,为鉴定依据独立引用,可作为一种线索助断代。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118.玫瑰紫:钧窑釉面的一种发色,实由红卷云、活流纹、五彩气泡、紫点、蓝点、绿点、金点等组成。总体上看似玫瑰般的紫色,细究其各部,则另见各色。至今无人能仿出,有记载,此种红釉土在明朝中期已绝。玫瑰紫出现的频率比海棠红高,与铜红釉中的霁红,唐红,朗红一样难烧,一个理。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119.海棠红:与玫瑰紫一个理,只是总体上看色红些艳些,少些紫点、蓝点、绿点,构成色彩主体的红卷云偏多。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此外,除了瓷器本身老化痕迹,历代陶瓷在造型、工艺、纹饰、彩料、款识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风格和特点,这也是鉴定瓷器的各项依据,收藏是门大学问,瓷器的复杂性,其在普遍性中又有特殊性,各种例外情况都会有,鉴定一件瓷器时,一定不能拿着条条框框去套,而是要将各项依据、因素、信息综合起来考虑,反复推敲、慎重定论。

郑州市一田古陶瓷博物馆藏品

日常鉴定中,有些人往往没有综合考虑、辩证地看,以为自己知道、懂了陶瓷鉴定的几种主要方法就妄下结论,这样的结论往往是错误的,真的说成假的,假的说成真的,把事情搞砸;要鉴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对中国几千年各地陶瓷的生产有所了解,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瓷器的各项因素互相之间不是孤立的,因此多方面、综合观察才是鉴定瓷器真伪的正确方法。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Copyright © 2021 当代头条网|蚂蚁全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号:闽ICP备202101352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