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国内 • 正文

文化与人格相应的笔墨气度——戚建庄书法风格元素及其成因的解读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戚建庄

近悉戚建庄先生将办“魅力中国书法展”个展,同时出版展品书法集。阅讫大骇,作品形式各异,集真草隶篆俱备,洋洋洒洒,恢宏蔚然。从总体风格上看,表现为“笔意率真,笔情质坚,笔势旷放,章式奇迥,意境洒脱”的品格风貌。究其成因,是以华夏传统文化作用与书契历史关系,以传统道学、儒学理念及其思维方式浇注于笔墨形式,以时代审美意识和主体人格精神作用于风格表现的综合性元素支撑。笔者愚见有四,期与同道商榷。

第一,书法历史链条关系融会贯通的风格

特定的艺术,只能是其特定历史文化演绎的审美表现。就其书法审美规律看,任何书法家的审美意识及其实践表现,也只能是遵循书法历史演绎关系脉络基因性质的传承表现。依据这一原则观照建庄先生的书法作品,其十分明确地体现了篆隶楷行草书的演绎关系的共性所守和个性变化,着实是既反映了各体书法脉络的纵向传承关系,也反映了各体书法借鉴的横向变化关系。由此说明了建庄书法风格内涵及外在形式的书法审美的根基扎实。就其先生的笔体分析,笔者有以下意见:

其一,小篆、隶书是先生书法“线”之质量的基础。作为“线”艺术的书法,线之质量是第一位要素。书法的线,不仅仅是形式,更是审美的内容,也是批评的标准。就先生的隶篆书看来,表现有筋骨血肉关系的质感,中侧锋、藏露、收放等用笔法度,还有一波三折,行势发气的音乐节律气息。其小篆书,用笔守于中锋,心松笔实,力透纸背,使转时侧锋转化由势促活;行笔疾徐有度,收放自如,遒得开止得住全在心意驾驭;线之结体组合,力求平衡和谐,使之体势稳实。故而守住了篆书线质如藤似筋,自身发气,组合关照呼应注重平衡和谐的篆书结体原则。作品《松花江畔柳轻扬》《如墨原野金不换》《戒坛寺奇松吟》等,可谓上述之诠释。

先生隶书作品:张家界《踏云悬崖边》和《戈壁幻想》,师法《曹全碑》之清秀灵动,《乙瑛碑》之肃穆庄重,《张迁碑》之严正,《石门颂》之率意等法贴,从而得以笔法极为丰富,变化多样,既具篆书用笔的风骨,亦有篆书结体变化的遗韵。先生隶书由篆书竖行变为横开体势;守篆书用笔中锋守正但变侧锋使转以圆就方;章势呼应,以正中求奇,险中求夷,使单字、行距、通篇气息显见稳实中的旷朗放达之气息;结体符号独特,变笔个性鲜明亦为楷、行乃至草书意笔法度的接纳。分析《日喀则》《袁家界景区》、《张家界十里画廊》、《秦淮河畔》等作品,都是从共性统一中求多样变化的隶书作品范例,呈现了他隶书元素多样,且是异曲同工的风格特征。

观先生之楷书,以小楷为精,可见其临唐楷法帖之宽泛,功力之深厚,领悟之聪慧,实践之能动。从其壬辰年夏作《问黄山能否含他山》中分析,作品笔法、线性、体势等,可见对隶书法度的承接,可会以稳实肃穆之情感;从壬辰年夏作《古村落的文化遗存》分析,结体险峻而秀逸,笔画瘦硬,可见师欧阳询之法度;从壬辰年夏作《化腐朽为神奇》、《天堑变通途》两幅来看,更见其颜肌柳骨的风范营就。从壬辰年夏作《滕王阁》,可会其明显地呈现他从王羲之的清和、智永的稳正、赵孟頫的秀逸诸元素融会贯通为一体的气息风貌。可见,先生临遍了唐楷主脉的法帖,其毅力令人钦佩,其聪慧更令人感叹。咋一看,其小楷作品似乎一般,但将多幅作品细察对比,则可体会他“师古而不泥古,师他法变我法”的心源中得,体现出笔意自性自召的小楷形式的宽泛性和深邃性。可以说,其楷书是承篆隶风骨遗韵,自成一格,且又为他的行草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分析先生的行草书,可见用笔基础是对篆隶楷书以中锋用笔为主,线性如藤似筋,结体在不平衡中求平衡的法度所守,而在行草书中则是在此基础上以变笔变势,力求势态变化放达,贯气由中轴溢流且四方迸发,故而呈体势险中求夷的趣味。而对行书与草书创作的区别性上,他则是主要以体势的形态、用笔的繁简、走势的疾徐、行气的收放等“界度”所把握不同而区别的。将其行书作品《山海关遐思》;辛卯年书《鹤壁新城》、《洛阳赋》、《尧山青龙背上吟》、《函谷关怀古》;乙酉年书《瘦西湖之春》等作品,与其草书壬辰年夏作《新山峡》、《九寨颂歌》、《都江堰感怀》、《苏州园林》、《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等作品相比较看,明显地显现出从行书到草书的过度关系变化。二者在共性上,统一地表现为笔墨线条质量的坚质浩情之意笔所用,而在不平衡中求平衡的法度;在个性区别上,主要是就草书相对于行书使贯气方式、黑白分割的气度更加放达,笔势更加随性,体势更加豪迈等所表现的情感抒发更为自由。

就先生草书看,笔意元素的丰富性,容纳了传统篆隶楷行草书用笔的层次贯通性。首先是以“线”之质量的基础作用;其次是有着北碑南帖相容的刚柔相济笔性;三是从横向上蓄纳了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的笔质线力,张旭草书的旷放体势,毛泽东狂草的气度,尚有王铎的使转态势。其草书独特个性的形式符号是十分鲜明的,而行上背后的成因,在于他师法与师心上的智慧体悟作用于他“自召”、“自性”、“自意”、“自笔”的创作主观能动实践方式的实现。

第二,诗情书意的笔墨气度

书画同源,尽管二者是两个表现范畴,但抒情表意是二者对共性所守的原则。故而,有诗情画意亦有诗情书意之说。二者都持守于“诗”言志。“志”即书画的表意性,“言”指书画内涵包括审美情感的抒发方式。以此观点对应建庄先生的作品,不仅上述元素具备,而且品位也高。分析先生作品愚以为有三:

其一,情感贯通于书法审美的内涵。从先生书法溯远于传统书法关系,锲而不舍地大量临写历代大家名帖看,其作品中寓寄了他对传统文化作用于书法形式的审美极为崇尚的情感;从人格修养对艺术追求上看,作品蕴含有他从政修为的人格角度以书法表现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社会伦理、人格塑造,即“助教化,成人伦”(《论语》)情感的追诉;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得益彰看,他的作品根出传统基因,而显见时代风貌,走的是承前启后、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书法创作的学术追求路径。无论篆隶楷行草书,都有着历代法帖字体演绎关系中名家的痕迹,但仔细揣摩,则似是而非。有的作品,有不同书体搭配,且有多家的笔法融汇,但整合的适度性、合理性又非为外在的拼凑,而是内在的有机结合,但见师古弥新,入他出我的笔墨独特符号形式,显见充斥的书卷气和文人书法意味的情感支撑点。

其二,儒、道理念及其思维方式作用于书法的形式。从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上分析先生的作品,尽管是从书意的内容和笔墨形式的选择上进行衡量,但最终给人感受的是通过作品形式感受内容,从欣赏中体会到哲理的思考和思辨。先生作品内容的选择,有传统的警示名言、诗词歌赋、经文法典,但更多的是他的读书感想、生活体悟、伦理思考的自撰内容,或诗词或散文,或笔记或对联等等,先拟出文字,在书兴有感时,则挥笔以书法形式表现,即,以文意表心,又以书法抒情。这是他以孔子儒学关照于艺术理论的“志于道,据于德,利于人,游于艺”,“助人伦,成教化”(《论语》)文艺观的体现。笔者这里不再赘述例证,但从先生对读书感想、工作体会、乃至旅游感言等等许多反映不同生活时空的作品内容与书法形式的表现中,每一个欣赏者都会有着深刻感受的。

“道为体,儒为用”。从艺术手法上审视先生作品,则充分地表现为他将道学的基本概念,如“道法自然”、“阴阳相生”、“有无相生”、“天人合一”理念运用于书法表现的范畴,诸如黑白、虚实、浓淡、干湿、开合、中侧、奇正、收敛、快慢、疾徐、遒拓如此等等书法技艺表现的境界。例如,其小楷书,容有王羲之、智永、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等楷书法度,而在不同作品中表现,都是有侧重地选择整合,故而不同作品显示出不同的格调。咋一看,似为类同,细一察,则见笔法、结体、势度、气息各有区别。原因在于他对不同作品所选择的技法范畴的区别性,这是成为他小楷作品统一性与多样性风格的必然原因。以其草书王昌龄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壬辰年书新三峡《高峡平湖深似海》分析:前一幅,线质守王羲之中锋逸性,布势无论单字、行线、行与行之间的关联,都以由静出动,收中出放而贯气,墨色质润相当,恰有书卷文气之风范显示。而后一幅,则是在行线上以王羲之中锋领笔出质感,而经营布置的贯气、行气、体势等,则容有张旭、王献之、米芾、王铎草书元素多元性的整合,且有汉简笔法的破笔关联作用。由此,作品贯气则是以出动守静经营,稳中求放;动中求静,拓得开止得住,可会以体势的险中求夷旷朗无尘的气息、线条势行的节奏,随着抑扬顿挫,收放疾徐,给人以诗的韵律奏响的音乐跌宕起伏的旋律感受。

应该说,先生的行草书作品,以诗的平仄韵律、情感,寄于线条情绪、气息、走势的表现,给欣赏者诗情与音乐旋律的相应性,是他作品语汇符号、笔墨形式表现特征的核心点。因而,其文化意、书卷气既是他作品的内在元素根存,也是其外在形式的相应性特征。

第三,传统文化精神与时代精神转换的表意

汉字,不只是形象化地再现自然,而且是合乎自然规律的高度抽象地反映自然的艺术,它显示的是人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对形式美规律的把握能力。它既具有记录语言,传播信息的实用功能,又有着赏玩中情感审美的双重性格。唐张怀瓘给书法风格定位于“风格秀异,若干将出匣,光芒射人,魏武临戎,纵横制敌。”(张怀瓘《书断》),这说明,中国书法以汉字所表现的功能,正应了当代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之语“初结绳记事俗已浇,即,结绳记事之时,就融进了华夏民族的精神性格和人格精神”(文怀沙《北碑书法系列字帖?跋文》)。以上述理论观点观照建庄先生的书法作品,着实是表现着民族历史与现实社会文化脉络以一贯之和书法表现人格情感审美的双重品质。

先生书法所表现的内容选择,是先生书法所表现的内容选择,是他学习传统历史、哲学、文学、美学的体会感言;是他对社会生活体察、工作体会、生活阅历的心意表达;是他对历史文化遗迹、自然风景欣赏等多类型的文化形式、形态考察的情感抒发。他以散文、诗辞、联句、警句等文体撰文,再以书法形式表现出来,由真情实感作用于书法用笔、经营布置的艺术手法表现,使作品成为他主题人格精神及审美诉求的写照。这一点,是他作品内容与形式在内在关系上达到统一性的典型特征。

审视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依据作品内容文意与书体及其装饰形式,如长卷、竖轴、斗方、对联、扇面、刻石等形式,进行相应地针对性选择,以特定的形式反映特定的作品内容文意,从而使读者在欣赏中达到思想感悟的哲理思考,达以思想性和艺术性双重品质效果实现。概括起来,先生的文意内容与作品形式选择表现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对读书体会、感想的表现。如:读书札记、感言、警句概括。二是对祖国山河壮美的吟咏;三是对文化遗产、文物古迹研究的思想体悟;四是对不同空间人文景观如园林、寺廟、楼宇、厅堂等游览感情的抒发等。其作品内容涵盖了由中原地区向全国四方延伸到华北、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等各大山川,文化遗迹,人文景观,风情习俗等方面,以他参观访问、游览抒怀的经历研究思考,以散文、诗词、感言、警句、铭言等文体以相应书法形式选择表现。可以说,先生以自我撰文、抒发真情实感的书法内容与形式相统一所表现的宽泛性和深刻性,在全国书家中是屈指可数的。欣赏过建庄先生书法的专家、学者、同道挚友、鉴赏收藏家等,无不感到惊叹和敬畏。这里仅举一二:

例一:《中原风采》系列篇中,以甲骨篆隶书表现嵩山古文物古迹,安阳文字博物馆的内容,文意贯通中华文化的古奥、宏远、博大、精深的脉络,而以甲骨、篆书、隶书形式表现,线条容纳了刀刻、泥范、毛笔技法,使作品质感厚重、线力坚实、结体稳实、体势庄严等用笔施墨的情感和技艺特征,使欣赏者从书法形式美的感受中,体悟到中原文化的文脉基因成为华夏文化精神内涵的感受。

例二:《不朽的莫高窟》以散文诗的形式,从佛教切入沟通自然与人文、文化与审美,揭示人的尊严和生命伟大的禅悟,而以小楷书形式进行表现,结体肃穆,章式严谨,笔性轻松,气息清和,恰应了宗教与自然、社会、人格、生命精神相一致的真谛写照。

例三:《神秘的三星堆》描述三星堆青铜器特征的神秘,从文化艺术形式审美中探究其外来文化与华夏文化的个性区别与共性相通的原理,从体会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对于文化本质一致性感悟得极为深刻,发人深思。作品以隶书表现,体势以汉隶的恢宏品质,将《曹全碑》、《礼器碑》、《张迁碑》等用笔方法融为一体,给人以厚重与清和,庄严与灵动的气息感受,从而使人从三星堆青铜器的文化接纳与汉隶书体具有意会一致性中体悟到,文化理念是艺术学术研究的永恒性命题。

先生的作品,以相当多的内容表现近代中国历史变迁,且高度集中于表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许多作品,通过对革命胜地、遗迹、遗产、典型历史事件和代表物切入,抒发感言文意,又以书法表现审美情感。例如,《中山陵抒怀》(行书),从孙中山推翻封建社会进行民族革命到百万雄师过大江至新中国实现,内容有南昌起义、井冈山烽火、延安胜地、西柏坡曙光;有改革开放后的深圳、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内容。作品达数百幅之多,这在书法家中是鲜见的。以《别了英王皇冠和英王头像》(壬辰秋书)为例解读:作品内容由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叙起,痛叙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百年耻辱史,讴歌百年来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官僚主义斗争的壮烈史;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社会主义的奋斗史;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英雄史;实现香港回归的辉煌史。书法行、草兼施,随性就笔,真情淋漓,线条流畅,气势恢宏,节韵跌宕,洋洋洒洒,可会意作者胸怀激荡,情感真挚,意气风涌的笔法风度。此作,当可谓表现香港回归的自我撰文、自我书写鸿篇巨制的惟一者,无论从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衡量都可为收藏的历史珍品。

第四,主体人格精神修养的成因

“书如其人”是传统书法评价书法家及其作品内在同一性的原则,即,作者人格精神与其作品风格品貌同一性的体现。黑格尔说:“法国有一句名言‘风格就是人本身’,风格在这里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见出他的人格的一些特点。”(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这里,以此理为据对建庄先生的人格特质与他书法风格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

其一,建庄先生的职业阅历与文化修养的关系。其中,核心的也是最基本的是文化素养,如: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文字学等。建庄先生近四十年由学校的培训到实践岗位,始终没放弃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哲学知识的研修,这是其文化基础与文字表现能“书如其人”是传统书法评价书法家及其作品内在同一性的原则,即,作者人格精神与其作品风格品貌同一性的体现。黑格尔说:“法国有一句名言‘风格就是人本身’,风格在这里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见出他的人格的一些特点。”(徐利明《中国书法风格史》)这里,以此理为据对建庄先生的人格特质与他书法风格特征的关系进行分析。

其二,由生活到审美的诉求是建庄先生的人格追求的支撑要素。建庄先生,学生时期就喜欢书法,成为他精神生活积淀的潜意识。从走到工作岗位上后,对各种社会生活的经历、观察、体悟,联系到在书本中探寻、体会,从而由生活真实的“真”与情感愉悦的“善美”关联起来,凸显了他文意感怀的文学创作和书法抒情表现的连接点,再由书法的审美品质和文化(包括文字)表意情感相碰撞,形成他书法的多样性表现诉求和实践方式。如,对现实主义表现时代文化精神,他由文字体现民族情结、爱国思想、对党忠诚、憧憬生活的许多作品,都达到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贯通、思想表意与审美愉悦相合的高品位界度。这一境界的背后成因,当为先生人格修养支撑书法风格的又一必然原因。

其三,聚焦于时代生活表现是建庄先生书法学术思想作用于书法风格的重要原因。先生的作品有两个十分鲜明的特征:一为传统书体及用笔的多样丰富,二为内容反映现实生活宽泛而又深刻。他的书法内容,直逼对现实生活感受,自我撰文,直抒胸臆,数百幅作品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自我撰文,依据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以扇面、斗方、竖轴、横幅、联屏,乃至30米长卷,表现他的思想观点、情感抒发、审美诉求,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他人生价值观作用于“真善美”审美的胸襟、心境和情操。这是他书法审美理念和表现方式的典型特征,其说明的是他对时代艺术的思想性和审美性的主题人格特质意义理性认识和艺术表现的能力。

概而括之,建庄先生从生活阅历的特性、人格修养的特性与他书法审美的特性,在内在关系统一性上构成了他书法的文化底蕴,人格审美的情感宣泄,笔墨形式的鲜明个性特征,反映了他作品的高境界。其对非职业性书法家的成长之路是有着启示性意义的:书法艺术乃至绘画艺术对从事者来说,职业的未必专业,专业的并非必须走职业之路!回顾历史,鍾、张、二王,欧、虞、颜、柳,乃至赵孟頫、董其昌、王铎、吴昌硕、于右任等,哪一个是专职书画家!可他们都不失为一代大家!从他们身上,给人的启示是,艺术品位与文化层次、人格层次为正比不是诳语。

2012年12月10日完稿于清和斋

(高秀林:书画评论家,国家文物艺术品司法鉴定人)

戚建庄《魅力中国书法作品》摘选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Copyright © 2021 当代头条网|蚂蚁全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号:闽ICP备202101352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