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国内 • 正文

戚建庄‖党史里化危为机的经典故事(一)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戚建庄

井冈山斗争使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经“三湾改编”后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先后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道路的起点。诗赞:

教训惨痛真理鸣,

夺取政权枪杆拥。

起义部队上井岗,

武装割据显神通。

黄洋界上炮声隆,

攻破敌军万千重。

星火燎原任驰骋,

建国大业从此兴。

一、井冈山斗争的历史背景

(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

192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和帮助下,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之后创办黄埔军校,建立国民革命军,组织国民政府。进行东征和南征,平定了反革命叛乱,推动革命迅速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爆发,掀起了全国的群众革命高潮。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兵北伐,攻占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部分地区。在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帝国主义加紧干涉中国革命,国民党右派加紧勾结帝国主义,篡夺革命领导权。中国共产党内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占据领导地位,一味妥协退让。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标志大革命局部失败。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亦发动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大革命遂告失败,中国革命进入低潮,俄国十月革命城市暴动的经验已经行不通了,需要在反动派统治薄弱的农村寻找出路。

(二)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开创井冈山根据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汉口召

开紧急会议。会议批判和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撤消了他在党内的职务,选出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毛泽东出席了这次会议,并提出了著名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断。

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受中共中央委派,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前往长沙,改组湖南省委,并发动和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在攻打中心城市受挫后,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当机立断,毅然改变原定部署,决定到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地。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

需要说明的是:罗霄山脉中段的湘赣边界各县,距离敌人重兵驻守的南昌、长沙、武汉等中心城市较远,反动统治势力比较薄弱;新旧军阀连年混战,敌人更是无暇顾及;这里的一举一动可以影响湘赣两省及其下游;因大部分是山区,山高林密,地形险要,井冈山和九龙山互为犄角,进可攻,退可守,大有回旋的余地;这里物产丰富,盛产大米、油茶、竹木等,有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总之这里具有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良好条件。

毛泽东率部来到这里之后,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恢复和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政权和赤卫队。与此同时,经过团结、教育、改造工作,将袁文才、王佐两支农民自卫军编入工农革命军。至1928年2月底,包括宁冈全县,遂川西北部,永新、酃县、茶陵等县部分地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建成。

二、井冈山斗争的三个阶段井冈山的斗争

从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经历了创立、巩固发展和坚持斗争三个阶段。

(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

湘赣边界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大革命时期,在外地求学的一批进步青年欧阳洛、朱亦岳、陈正人、刘寅生、龙超清、谭觉民等先后加入共产党。他们受党组织的派遣回到边界各县开展革命活动,建立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在党的领导下,边界的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半数以上的农民参加农民协会。农会还有自己的武装,各县共有枪支670支。边界六县的革命派都先后推翻了本县的豪绅政权,掌握了全县。宁冈、莲花、永新还建立了县级革命政权。

“马日事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实行血腥镇压,边界各县共产党的组织大部塌台,农会遭破坏,枪支大部分被豪绅缴去。但是革命人民并未屈服,仍然坚持斗争,党的活动转入秘密状态,并保留着100多支枪。7月间,永新、遂川、莲花等县先后举行了武装暴动。刘作述率领800多农民捣毁了永新县里田区公署;王次楱率领遂川县农民袭击县城,救出了被捕的农会干部;陈韶等带领部分共产党员和农运骨干转入山区,开展游击斗争;王新亚、袁文才、王佐等率领安福、宁冈、遂川、莲花等县农民自卫军,在永新地方武装的配合下,攻克永新县城,救出贺敏学等80多个共产党员和农会干部,成立了赣西农民自卫军(王新亚任总指挥,袁文才、王佐任副总指挥)。后因强敌进攻,赣西农民自卫军主动撤离永新,王新亚率安福、莲花农军往萍乡、醴陵一带游击;袁文才、王佐、刘作述率宁冈、遂川、永新农军退到宁冈的茅坪、大陇和遂川的大、小五井一带坚持斗争。这些斗争,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扩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湖南省委和毛泽东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组织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于1927年9月9日,发动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进攻长沙途中,三路部队先后失利。为此,前委会议决定部队退往湘南。19日,各路部队到浏阳县的文家市集中。17日,前委会议决定部队退往湘南。19日,各路部队会师文家市。当晚前委又召开会议,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否定了师长余洒度坚持“取浏阳直攻长沙”的错误意见,作出了部队向萍乡退却的决定。20日,起义部队开始沿罗霄山脉向南转移,当行至萍乡芦溪时,遭敌袭击,部队损失很大,总指挥卢德铭牺牲。25日攻占莲花县城,前委在城内召开莲花县党组织负责人会议,指示恢复党的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斗争。9月29日,工农革命军到达永新县三湾村。根据江西省委的介绍,前委派人与宁冈县党组织和袁文才部取得了联系,并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三湾改编”将部队缩编为一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陈浩,党代表何挺颖,辖一、三两营及特务连、军官队、卫生队和辎重队,共700余人;在军队内实行民主制度,连以上成立士兵委员会;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连以上设党代表,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建立新型的人民军队奠定了基础。

(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

正当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时,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部分队伍进入湘南,在湘南党组织的配合下,于1928年1月12日智取宜章县城,揭开了湘南暴动序幕。不到两个月时间,暴动浪潮波及20余县,中心区域的宜章、郴县、耒阳、永兴、资兴、安仁等县相继恢复了党的组织,建立苏维埃政权,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三、第四、第七和两个独立团。同时,发动群众打土豪,开展土地革命斗争。3月底因强敌进攻,部队在朱德、陈毅率领下主动撤出湘南,分两路向井冈山转移。

3月上旬,湘南特委代表周鲁到达宁冈,指责边界“烧杀太少!行动太右!”将前委取消,改组为师委,何挺颖任书记,毛泽东任师长,调部队去策应湘南暴动。工农革命军在向湘南进军途中,配合酃县三月暴动,攻克了酃县县城,随后抵达中村。这时,毛泽东发现湘东形势很好,打算把湘东与湘南联系起来,发展革命形势。于是,派何长工、袁文才率二团去资兴,策应湘南暴动。毛泽东率一团在中村发动群众插牌分田,将酃县特别区委改为县委(刘寅生任书记)。同时,毛泽东等给部队上了一个多星期政治课。部队到桂东时,因受“左”倾盲动主义影响,出现了违犯纪律的现象,毛泽东在桂东沙田向部队正式宣布了“三项纪律、六项注意”,严明了部队的纪律,密切了军民关系。

工农革命军离开边界后,敌人乘虚窜入,占领边界一个多月,导致了边界斗争的“三月失败”。

毛泽东得知湘南暴动部队转移的消息,率领部队往汝城方向接应。4月,朱德率领湘南暴动主力部队从耒阳出发经安仁、茶陵,到达酃县沔渡。另一部由陈毅率领,在资兴彭公庙与何长工、袁文才带领的二团会合后,也到达酃县沔渡。月底,湘南暴动部队近万人由沔渡开抵宁冈龙市。工农革命军一团先后在桂东和汝城击溃反动武装何其朗和胡凤章部,在资兴龙溪洞与肖克领导的宜章农军汇合后,回到酃县。此时,湘军吴尚部一个团追至酃县,毛泽东、张子清指挥部队在酃县城郊接龙桥与敌激战,击溃了尾追之敌,掩护了湘南部队向井冈山安全转移,战斗中团长张子清身重伤。

4月28日,毛泽东率部回到宁冈龙市,与朱德部队胜利会师。根据湘南特委的决定,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并召开了四军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5月4日,在龙市广场举行庆祝两支部队胜利会师大会,正式宣布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红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陈毅任士兵委员会主任,四军下辖三个师九个团。朱毛两军会师是中国革命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它壮大了边界的武武装力量,促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三)井冈山军民坚持斗争

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领导平江起义,成立中国红军第五军,彭德怀任军长,滕代远任党代表。根据湖南省委向萍乡、安源发展,与红四军取联络的指示,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四、五纵队冲破敌人重重阻截,于12月10日,到达宁冈新城与红四军主力胜利会师。

红五军与红四军会师后,湘、赣两省敌军正准备发动第三次“会剿”。为了打破敌人的“会剿”,1929年1月4日,毛泽东在宁冈柏路村主持召开前委、特委、各县县委、团特委和红军第四、五军军委联席会议。会议决定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术,由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迂回敌后,打击敌人;红五军和红四军三十二团留守井冈山。

1月14日,红四军主力3600余人从茨坪、小行州等地向赣南出击。守山军民投入紧张的战斗准备。26日,战斗打响,井冈山军民在彭德怀、滕代远、王佐等领导下,与敌激战三昼夜后,黄洋界、八面山哨口相继失守。在四面受敌,孤军无援的情况下,彭德怀、滕代远按特委决定,率千余人向遂川方向突围。何长工、王佐、李灿等率领部队转入深山,坚持斗争。小井医院100余名伤病员因来不及转移,被敌人杀害。敌人占领大小五井之后,调集四个团的兵力向九龙山进攻,宛希先、鄢辉、刘作述领导茶陵、永新、宁冈地方武装与敌苦战三日后,安全转移。

第三次反“会剿”失利后,敌人实行了惨无人道的大烧杀,五大哨口内房屋化为灰烬,被杀之人不计其数。湘赣边界特委机关在遂川被打散,各县党和政权组织也遭到了严重破坏。为了恢复党的组织,领导人民继续进行斗争,2月,特委常委兼巡视员宛希先在九龙山召集永新、茶陵、宁冈三县党组织联席会议,产生临时特委,朱昌偕任书记;随后,陈正人又召开特委扩大会议产生新的临时特委。

3月,蒋桂战争爆发,湘、赣两省敌军主力撤离边界。王佐、何长工、李灿率部赶走挨户团,收复了五井和宁冈大部分地区。随后,临时特委从各县抽调人员和武装,组成湘赣边界红军独立第一团,积极开展游击活动。4月,原特委书记邓乾元回到永新,召集特委扩大会议,决定原特委恢复工作。在特委的领导下,各县党组织很快恢复了工作。红军独立团先后打垮宁冈龙市、古城之敌,缴获茶陵和尚庄挨户团的枪支,击溃永新潞江保安队,接着又打垮茶、永、酃、宁四县反动武装对九龙山的联合“会剿”,宁冈靖卫队几乎全被歼灭,红军收复了宁冈、莲花等地。永新的小江区,四、五、六区及西北特区,东南特区与宁冈的一、二、四区,还有公开或秘密的苏维埃组织。

三、红军的五次反围剿

(一)第一次反围剿

第一次反围剿中,由南昌出发的国民党军分三路纵队,从袁水流域到赣江以东,一次次扑空,始终找不到红军主力。毛泽东亲笔撰写的对联上联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下联是: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几天后,红军总部侦察得知,敌第一纵队司令兼第18师师长张辉瓒正大步向龙冈推进。毛泽东一直等待的机会出现了。群山环抱的龙冈,中间是狭长的盆地,当地群众又能帮助封锁消息,是红军设伏的好场所。在这次反围剿战役中,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省南部地区反击国民党军1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围剿的战役。

当红军活捉了敌第18师师长张辉瓒时,欣然挥笔挥笔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这首词:“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二)第二次反围剿

蒋介石在第一次“围剿”失败后,于1931年2月,派军政部长何应钦代行总司令职权兼陆海空军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调集十八个师另3个旅,20万人的兵力,积极部署对红一方面军的第二次“围剿”。红军决定采取由西向东横扫,先打弱敌,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

从5月16日至31日,红一方面横扫七百余里,连打五个胜仗,歼敌三万余人,缴枪二万余支,痛快淋漓地打破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红军粉碎敌人“围剿”后,乘胜转入进攻,分兵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筹粮筹款,解放了赣东,闽西的黎川、南丰、建宁、泰宁、宁化、长汀等广大地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

(三)第三次反围剿

1931年7月至9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省南部地区,打响了国民党军3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围剿”的战役。蒋介石亲任总司令,赶赴南昌指挥,并请德、日、英军事顾问参与战事筹划。红军第一方面军3万人,在毛泽东指挥下,仍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避敌主力,共歼敌7个师,17个团,俘15000余人,缴枪20000支。第三次反“围剿”取得

重大胜利。

(四)第四次反围剿

1932年12月,国民党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调集近40万兵力,准备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1933年1月底,蒋介石到南昌亲自兼任赣粤闽边区“剿匪”军总司令,指挥这次“围剿”,决定采取“分进合击”的方针,企图将红一方面军主力歼灭于黎川、建宁地区。

红一方面军此时共有7万余人的兵力,遵照党中央和苏区中央局的指示,于2月上旬西渡抚河,围攻南丰。陈诚急令中路军各纵队向南挺进,企图以优势兵力同红1方面军主力在南丰地区决战。面对当面严重的敌情,总政委周恩来和总司令朱德于13日毅然决定,改强袭南丰为佯攻,接着又主动撤围南丰,采取退却步骤,以一部兵力将敌向黎川方向吸引,主力秘密转移到东韶、洛口地区,待机歼敌,准备歼灭抚河西岸援敌之一部。这时,何应钦误认为红军主力往东向黎川地区转移,即令其中路军三个纵队向广昌、黎川地区追求,迂回包围我军。2月27日至29日,在宜黄之黄陂地区,红一方面军采取大兵团伏击的战法,歼敌第52、第59师,俘敌第52师师长李明和第59师师长陈时骥。在三天的时间内,红一方面军取得了一仗歼敌两个整师的重大胜利。

敌军两个师被我歼灭后,完全陷入被动,陈诚被迫调整其中路军部署,将分进合击改为中间突破,其以6个师分成前后两个纵队,向广昌方向进攻。红一方面军以一部兵力,吸引敌前纵队加速南进,而主力则向北移动。当敌后纵队与前纵队相距100里,前后处于孤立态势时,红一方面军于3月21日,在草台冈突然向敌发起进攻,歼敌第11师大部。22日,敌第9师一部企图增援第11师,在东陂地区遭到我军沉重打击。敌第11师被残后,陈诚的中路军其他各部纷纷后撤。经过黄陂、草台冈两仗,共歼敌近3个师,俘敌1万余人,缴枪万余支,基本上打破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地方红军扩大到8万余人。

(五)第五次反围剿

1933年9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反对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的战役开始。从1933年9月25日至10月间,蒋介石调集约100万兵力,采取“堡垒主义”新战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这时,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拒不接受毛泽东的正确建议,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地位。经过一年苦战,终未取得反“围剿”的胜利。最后于1934年10月仓促命令中央领导机关和红军主力退出根据地。

四、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创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中国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光辉道路。不仅如此,井冈山斗争还初步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找到了创建新型人民军队的途径。所以,井冈山被称之为“革命摇篮”。

井冈山斗争从1927年8月至1930年2月,虽然只有2年半时间,但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1965年5月22日,毛泽东重上井冈山,与身边的工作人员一起回顾了井冈山的斗争历程。他说:“井冈山是座好山,地形条件好,群众基础好,遂川、宁冈、永新、酃县、茶陵、莲花等县均有党的活动和农民运动,具有一定的政治条件。”“井冈山不愧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没有井冈山过去艰苦卓绝的奋斗,就不会有今天革命的胜利。胜利真是用生命换来的啊!”

1972年11月,邓小平经历了“文革”的磨难和江西三年的谪居后,在党中央、毛主席、周恩来的关怀下,开始了访问井冈山的活动。在宁冈的茅坪,当年宁冈县的领导向小平同志介绍了井冈山斗争的情况和茅坪的现状。邓小平语重心长地说:“井冈山精神是宝贵的,应当发扬。”

2001年6月初,江泽民到江西考察时指出:“江西是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长期革命斗争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无数英烈用鲜血和生命培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井冈山精神,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世纪的征途上,全党和全国上下始终要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

2003年8月28日至9月1日,胡锦涛特地前往瑞金、兴国、于都等革命老区,瞻仰了毛泽东旧居、红军烈士纪念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等革命旧址,看望了老红军、老干部和老党员代表。胡锦涛强调:“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结合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践,让井冈山精神大力发扬起来,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加强团结、形成合力,清正廉洁、甘于奉献,用优良的作风保证正确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2016年2月1日至3日,习近平来到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和驻赣部队。习近平指出,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概括而言,井冈山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1、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在屠刀面前不屈服,坚持革命斗争的产物。2、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三湾改编”把党的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革命胜利的可靠保证。3、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井冈山斗争史是军民同仇敌忾的战斗历史,没有好的群众基础,就不可能有战斗实力。4、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井冈山是革命的根据地,我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的建立本身就体现着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精神。5、艰苦奋斗的作风。红军艰苦奋斗的作风非常突出,朱德军长用竹扁担挑粮的事迹就是表率,在群众中传为佳话。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正是因为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才会产生在艰难困苦环境中战胜一切困难的超凡勇气,产生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英勇杀敌的顽强斗志,产生在敌人屠刀下慷慨就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才能经受住血雨腥风的洗礼和考验。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井冈山斗争始于革命低潮时期。在这一历史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大无畏的革命胆识,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独特道路,创造性地制定了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组织制度和纪律,引领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

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在井冈山革命斗争中,毛泽东同志、朱德同志等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领导人身先士卒,带领井冈山军民克服种种困难艰险,打破重重包围封锁;中国共产党始终相信和依靠群众,关心和帮助群众,同广大人民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英勇奋斗。比如: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独创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起点,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先导意义,那就是不搞本本主义,从中国国情出发,决定党的方针和路线。再如:实事求是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最本质内涵,它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客观基础。

井冈山革命道路的成功开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思想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才从胜利走向胜利。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定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与时俱进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道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都是对原有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还有:井冈山精神中体现的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和艰苦奋斗作风,是引领当代人价值取向的一面旗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Copyright © 2021 当代头条网|蚂蚁全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号:闽ICP备202101352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