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国内 • 正文

黄河流域怎样崛起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张涛

编者按:近日收集到张涛同志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5篇文章,其立意高远,逻辑严谨,文风朴实,论证充分,对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综合治理、高质量发展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供大家品读学习。张涛同志曾任九三学社河南省委主委、河南省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

一、黄河流域怎样崛起

张涛

我从1970年代后期到河南工作以来,长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黄河沿岸和滩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是什么?二是改变河南的“黄河心态”(自感不如人,对家乡信心不足,对黄河有惧怕心理等等)的根本办法是什么?经过多年调研论证和反复思考,总结出解决上述问题的答案:“黄河流域环境保护和综合开发”。我担任河南省副省长、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政协常委期间,围绕黄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发表了五篇研究报告,受到国务院、全国政协、国家有关部门和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重视。我认为,黄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总体规模和经济社会效益将不亚于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是一个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大项目。

实际上,我1970年代前期在四川大三线国防科技企业工作的时候,就开始思考黄河流域的问题。起因之一是,我当时去某军工厂出差曾经遇见一位在武汉工作的河南籍领导干部,他老家开封的胞姐电报告诉他:妈妈失踪了。这位同志就去铁路沿线的各种餐馆寻找,结果在蚌埠一家饭馆遇到了他妈妈。他说每月都会寄钱回老家,家人生活应该没有困难,可是他妈妈农闲时节外出讨饭已经成为家乡世代的一种生活方式......

对我这个烟台地区出身的人来说,这个故事引起的心理震撼是永远挥之不去的。

我1998年担任副省长,虽然工作分工不包括国土资源、水利和农业,但是我对研究黄河流域的兴趣有增无减。我会利用各种机会开展对黄河流域经济和文化的调查研究,我多次和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河务局、河南省水利厅的领导和专家座谈交流,参加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从黄河发源地三江源到沿黄九个省区一直到黄河入海口进行调查研究。

2001年12月下旬,在河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我提出了进行黄河治理和开发的设想,引起了与会者的积极反响。省委政研室、九三学社河南省委、科技厅、省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组织了调研论证。我的研究报告受到国务院办公厅、全国政协和有关部门广泛关注,国务院办公厅《信息参考》、《新华社内参》、全国政协大会、省委政研室《调查研究》、省政府办公厅《政务要闻》、中国文史出版社《国是建言》、人民出版社《张涛文集》等等许多报刊杂志和书籍都刊登和发表了我的调研报告。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黄帝的传说到夏、商、周朝,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经历了数十个朝代,数百个皇帝,数千年的悠久岁月。可以追溯到燧人氏钻木取火和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祖先们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息、繁衍、发展,持续消耗着不可再生和可再生的资源,孕育了洒满黄河特色和泥土气息的古老的华夏文明。

黄河自己也在变化着。上游的生态因气候的影响和过度放牧变得越来越脆弱,中游的泥沙不断流失,下游的河床在继续淤高。平均每年有十几亿吨泥沙被黄河水从中游带到下游。其中约1/4沉积在下游河道,其余流入海洋,在入海口平均每年形成几十平方公里嫩稚的滩地。

下游几百公里的河床高于地面3-10米,成了世界上有名的悬河。新乡市和开封市分别低于黄河河床20米和13米。郑州第一座铁路大桥于1892年建成时,桥面高于水面11米,因河道淤积,现在桥墩几乎全部已被泥沙淹没,大桥早已被废弃,为了不阻挡流水,桥面已被拆掉。110年时间里,河床泥沙升高了将近11米。

黄河下游河道河南段南北大堤之间的距离一般为5-10公里,最宽处达到25公里。黄河水在两条遥远的大堤之间漫流,河道游荡不定,哪里流水,哪里淤积,近些年来又形成了“二级悬河”。

悬河容易决口。从公元前602年至今有记载的黄河决口1590多次,引起大的改道26次。多次的改道使得黄河的入海口从天津以北到长江口之间变换,黄河水曾经流入海河、淮河甚至长江。下游河道的变换范围形成了一个有25万平方公里的巨大的扇面。当前从河南兰考到山东东营入海口之间的河道形成于1855年的一次决口和改道。至今黄河滩区里面还居住着近200万人,下游大堤的外面还规划了许多滞洪区。黄河滩区和滞洪区的人民很是无奈,不知道哪天自己的家就会被洪水淹没。这种特殊的无奈的心态是否可以称作“黄河心态”?

根据有关资料,黄河每年的平均总水量为580亿立方米,被上、中、下游利用的水量已经占总水量的60%以上,加上自然消耗,入海的水量在逐年减少,断流现象多有发生。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几乎年年断流。1997年黄河断流226天。小浪底水库建成以来,有力地发挥了调节作用,已经可以解决断流问题。但是黄河下游的水量继续减少已成定势。

国家水利部有7个流域性的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是其中最大的一个,职工3万多人。国家黄河委员会负责黄河的治理。沿黄9省区、60多个市、数百个县的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不仅要加入黄河的治理,更要振兴地方经济,实现黄河流域的崛起,可谓任重道远。

黄河是我国北方惟一纵贯东西的巨川大河,是西北、华北地区的生命之泉。它以占全国河川径流2.4%的有限水资源,滋养着全国12%的人口,灌溉着全国15%的耕地。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比20世纪80年代多了一倍,达44亿立方米。黄河的污染已超出了黄河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不久前,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专家组,对黄河水污染的状况及危害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目前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劣五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许多鱼虾绝迹。黄河流域每年因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15至156亿元。

黄河的水量、水质、水利和水害与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黄河担负着沿黄地区50余座大中城市和420个县的城镇居民生活供水任务;沿黄地区引水灌溉面积已发展到1.1亿亩;黄河流域工业结构一“重”二“小”,工业用水量和排污量持续增加;目前,黄河上面已经建有上百座桥梁、20多座大型水库和不计其数的水利枢纽、发电站、导流和引水工程。黄河水将供不应求,黄河已经不堪重负。有水利专家预言,黄河将变成一条内陆河。

虽然是中国的第二条大河,但是黄河自古很难航行。黄河文化与海洋文化之间建立不起什么联系。黄河是一条对海外实行自我封闭的大河。这个问题常常引起我对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京杭大运河的联想:难道我们不能从根本上改造郑州以下的黄河河道,使它变成能与海洋通航的地下河?难道我们不能通过退耕还林还草、荒山植树造林、在中上游多建设淤地坝等措施,把从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陕西、山西流入河南,流经郑州的黄河水彻底变清?最近我参加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专题组沿黄河考察,使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肯定的回答。

如果我们能够完成上述业绩,我们将同时获得黄河下游千里黄河滩上的千万亩肥沃的土地。

如果上述的设想成为现实,黄河流域的亿万人民将走上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但是,目前的现状是,黄河流经9个省区300多个县,其中2/3以上仍是贫困县。

黄河流域怎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把黄河流域的发展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潮?黄河流域的人民在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综合实力的竞争中,怎样去创造繁荣富强的现代文明?这是我们必须面对和回答的一些问题。

作者曾在《关于加快黄河下游综合治理与开发的建议》和《关于加快黄河河南段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总体构想》等文章中提出了对回答上述问题的某些初步思考。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黄河的历史、现状和潜力,研究并提出加快黄河流域经济振兴和社会繁荣的行之有效的战略措施。黄河水利委员会要与沿黄地方政府加强合作,把黄河的治理与两岸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密切结合起来,使得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投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黄河流域的崛起,要靠创造性思维,这包括把黄河的发展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善于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速度。当然,黄河流域的崛起最终要靠黄河流域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张涛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的大会发言,刊登于中国文史出版社《国是建言》第四辑、人民出版社《张涛文集》第598页等)

二、关于加快黄河下游综合开发的建议

张涛(河南省副省长,2002年3月)

长期以来,黄河在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曾给沿河人民带来过沉重的灾难。历代统治者在对待黄河的问题上,都以治为本、唯安至上,很少顾及黄河的综合开发利用。解放后,国家在黄河上游和中游地区分别实施了水电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对下游河段却仍然以加固防险为工作重点。伴随小浪底工程的建设完工,黄河蓄水防涝能力将进一步增强,抗御千年一遇的洪涝灾害和结束下游河段的季节性断流将成为可能。在此背景下,充分认识黄河下游综合开发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搞好黄河下游经济、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综合开发,真正使之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新亮点,应该引起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一)黄河下游综合开发的主要内容

自桃花峪至河口的黄河下游,全长768公里,流域面积2.2万平方公里,落差仅89米,平均比为八千分之一。黄河滩区面积辽阔,仅河南境内就有滩地500万亩,非常适应大规模综合开发。可综合开发的内容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

——经济方面。黄河涵盖河南、山东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心城市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菏泽、济南诸市,经济发展带动、辐射作用强。黄河内滩外涂发展优质饲草,能成为理想的牛羊绿色养殖基地;河湾塘汊合理开发,可建成天然的水产特色养殖场;大堤两岸科学规划,能建成数千里经济林带;实施林纸一体化工程可形成一个巨大的造纸产业;黄河水面有效利用,可建成水上生态旅游线。大力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特色种植业和生态旅游业,不仅能够促进黄河下游地区整个农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黄河内外滩涂地域辽阔,非常适合公司化规模经营,是提高沿黄地区经济竞争力的新的支撑点。

黄河综合开发能有效地拉动基本建设投资,有利于吸引外资,有利于扩大内需,有利于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项目建成后年营业收入至少有数百亿元的规模,社会效益不可估量。这是黄河滩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也是增强国家竞争力、促进祖国繁荣的宏伟举措。

——旅游方面。黄河大开发势必带动黄河旅游业的快速升温,成为我国旅游业的新亮点。一方面,黄河下游两岸历史文化古迹很多,发展文化旅游的潜力非常巨大;另一方面,诸如黄河天鹅栖息地、黄河漂流、黄河景观游、黄河民俗风情游、黄河饮食文化游、黄河自然生态环境游等,也具有广阔的开发空间。一线黄河水,可变成一条实实在在旅游“黄金线”,线因点生辉,点靠线活畅。依托黄河下游作文章,两端稍作延伸,两岸略有辐射,完全有可能建成国家级生态旅游观光带。

——生态方面。黄河下游多系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仅河南境内,就有三门峡黄河库区、孟津、洛阳吉利、开封柳园口等四个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和三门峡黄河国有林场、孟州国有林场等。护区内有水生植被、沙生植被、盐生植被、防护林和果木林植被4种类型,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有河南省重点保护植物野鸡尾等14种,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玉带海雕等41种,另有多处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工程园林景观和古代人文景观。合理规划,植树造林,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旅游,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既有利于加强黄河湿地保护,又可建成黄河生态旅游与黄河文化旅游的精品,从而带动交通运输业、黄河航线、旅馆餐饮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交通方面。据有关专家计算,黄河下游需加高加固的堤防约为1400公里,若堤背加宽100-300米,则可在上面修建沿河高速公路,连接沿黄大、中城市,形成黄河下游快速交通走廊。小浪底工程建成启用后,可一年四季有计划调控下游水量,这样黄河下游全程航运也将由设想变为现实。

——安澜方面。要根据黄河小水淤积、大水冲刷以及在一定条件下高含沙水流具有强大输沙能力的特性,建成水库调控、改造嫩滩、束水攻沙的天然造河工程。一方面,小浪底水库溯源冲刷设计方案的实施,要制造合乎要求的高含沙水流,要求调沙库容达到25-30亿立方米,使出库的含沙量高而且稳定,粗细泥沙搭配理想。另一方面,实施切实可行的嫩滩整治方案,如:用透水木桩坝缩窄河道,控导中水主流;用多层透水木桩坝封堵嫩滩沟口,有效防止串沟发育夺流;在嫩滩边植柳插条种草,既促淤缩窄河道,又使嫩滩逐渐淤高成二滩,在二滩上分区做经济开发规划。同时加固绿化大堤,并在大堤之外的背河洼地进行改造,规划为小城镇建设及饮用水源保护区。这样,就有利于黄河的防洪抢险,确保黄河的安澜。

(二)黄河下游综合开发的现实可行性

——旅游业的升温、大众旅游意识的增强、人们旅游观念转向历史文化寻根游和自然生态休闲游一体化,为黄河下游综合开发提供了广大的消费群体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我国入世为直接利用外资开发黄河下游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郑州以下黄河水流高出地面数米,任何污水流不进去,水质自然净化,越流越好。西方发达国家对食品的绿色环保认证和国内居民对农产品食用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为黄河下游地区综合开发提供了新兴产业支持,使其具有了国际意义。

——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济发展,使我国具备了黄河下游综合开发必要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手段。部分沿黄市县(如郑州邙山、中牟县雁鸣湖等),已具有了局部开发黄河滩涂的基础和经验。

——发达国家开发大江大河的成功经验,为我们开发黄河下游提供了有益的借鉴。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罗斯福政府推行新政,政府动员大批失业人员开发田纳西河,开辟了新的就业途径,为经济的复苏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黄河下游综合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对黄河下游综合开发要予以高度重视。成立由国务院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和黄河综合开发总公司,有关部门和领导要充分认识到黄河下游开发对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黄河下游开发作为一项战略举措,尽快纳入决策议事工程。

——黄河综合开发是一个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特大工程,应高水平规划设计。要坚持经济开发、文化开发和生态保护性开发三位一体的原则。区域布局、条块启动、协调配合、科学合理地进行梯次开发和深度开发,以开发求带动,以效益促开发,在开发的同时更加有效地保护黄河自然生态。

——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建立高效灵活的开发机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体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利用国债资金、土地占用返还资金、水利基金、经营城市资金等进行有效投入;通过土地开发,公开招标,招商引资;由政府担保,向国际金融组织、外国银行或国家商业银行申请贷款;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吸引台资、外资和各种社会资金投资黄河下游综合开发。

——思维定位要超前,开发起点要高品位。组织专业人员专项考察调研,博采众长。要参照美国国家森林公园鸿篇巨制的气势,借鉴荷兰可根霍夫公园的布局,与拟实施的“数字黄河”工程结合起来,制定综合开发的可行性方案,营造诸如黄河候鸟区、杨柳带、桃杏林、牡丹岭、菊花坡、牛羊县、大闸蟹乡之类的功能区域,把黄河开发成我国花园式的国际自然生态旅游带。(刊登于国家发改委有关刊物)

三、关于加快黄河河南段综合治理开发的总体构想

张涛(河南省副省长,2002年10月)

黄河河南段西起灵宝,东至台前,流经8市24县区,长711公里,流域面积3.62万平方公里,是横跨黄河中下游、贯穿河南东西部的重要区域。在历史记载的20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口1500多次,有三分之二发生在河南;大的改道26次,有20次发生在河南。每遇黄河河南段决口和改道,洪水泛滥,河道游荡,北抵津沽,南侵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华北、华东大地时常一片汪洋,遍地饥民。正因为如此,历代统治者在对待黄河河南段的问难上,都以治为本、唯安至上,很少顾及其综合开发和利用。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加大了对黄河河南段的全面整治力度。通过整修大堤、加固险工、控导护滩以及修建内河水库等措施,初步改变了黄河河南段水流散乱、洪灾频繁的历史旧貌,确保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黄河安澜。伴随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完工,黄河蓄水防洪能力将进一步增强,抗御千年一遇洪涝灾害和结束下游河段季节性断流将成为可能。在此背景下,充分认识加快黄河河南段综合开发对全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搞好以黄河主干道和两岸防护设施为主体,涵盖整个滩区,辐射滞洪区域的经济、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综合开发,真正使黄河河南段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亮点和大江大河综合开发的示范工程,应该成为我国政府新世纪之初的重要选择。

(一)黄河河南段综合开发的重要意义

1.加快黄河河南段综合开发,有利于从根本上转变沿黄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加快沿黄人民脱贫致富步伐。从郑州以下,黄河河床高出背河地面3至7米,多的达10米以上。多沙、善淤、善决、善徙的黄河,不仅时常给沿黄地区带来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使多年积累的社会财富往往因突如其来的洪、凌灾害毁于一旦,而且也在广大沿黄群众心目中逐渐形成了对黄河无奈惧怕,对改变家乡面貌缺乏信心,乃至无所作为的消极心态,致使其生产、生活行为短期化,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意识缺乏。至今,郑州花园口以下河南段还有6个贫困县,其他沿黄县市的多数近河乡镇经济发展水平也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唯一的出路就是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把除弊与兴利、治河与治穷、安澜与富民、整治与开发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确保黄河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黄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沿河高效产业,走经济、文化、生态三位一体综合开发的路子。

2.加快黄河河南段综合开发,有利于加大全省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河南农业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目前,由于单靠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很难保证农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和质量,所以全省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突破口必须优先放在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的示范项目建设上,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增长,引导和鼓励农民自觉自愿进行调整。加快黄河河南段综合开发,有利于充分利用黄河这一天然纽带,合理配置沿河区域多种资源,规模化开发,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和优质品种;产业化培育,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相关产业,从而对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产生较强的示范带动和辐射拉动效应。

3.加快黄河河南段综合齐发,有利于我省进一步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从直接效应看,黄河河南段综合开发不仅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沿黄县市的经济发展,而且可以在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巨大的投资收益的吸引下,拉动大量的外部资金和民间投资投向河南,从而为全省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从间接效应看,伴随黄河河南段综合开发工程的全面展开,必将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并对全省经济增长产生较强的促进作用。

4.加快黄河河南段综合开发,有利于加大对黄河治理的投资力度,确保国家和人民财产安全。黄河河南段地处黄河“豆腐腰”段,由于河床高悬地上,河道宽浅散乱,河势游荡多变,洪水突发性强,历来为解决黄河洪水威胁的重中之重。尽管国家、省和沿黄县市近年来为整治黄河水害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但由于资金所限,往往是修补多于新建,抢险多于根治。目前,比较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在确保安澜的前提下加快黄河综合开发,然后以综合开发的部分收益反哺黄河整治,逐步形成黄河治理与黄河开发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的良性运行机制。

5.加快黄河河南段综合开发,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沿黄地区的小规模、零乱性开发几乎遍布沿黄各县、乡、村,除原有的农业种植项目外,诸如跑马场、垂钓园、小木屋、小草原、儿童乐园、斗鸡斗狗等新上项目五花八门,应有尽有。由于这种无序、低水平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管理不完善,所以已经产生了环境污染、生态破环、效益低下、重复建设等许多不良后果。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在统一规划下进行有计划的综合性开发。

(二)黄河河南段综合开发的优势分析

1.滩区面积大,土地平整,适合大规模综合开发。黄河流入河南后,河道变宽,落差变缓,两岸堤距一般5-10公里,最宽处达20公里,河道纵向比降1/6000-1/7000,由此形成了近似于带状平原的广阔滩地。据统计,河南黄河滩区总土地面积2463平方公里,合396万亩。其中,耕地177万亩,林地9.5万亩,牧草地25.8万亩,未利用土地39万亩。另据黄河河务部门的计划,在未来几年将全面启动引黄淤背工程,若堤背加宽100-300米,则河南810公里堤防可新增淤地25万亩。加之北金堤滞洪区内1699平方公里土地,160多万亩耕地,可供常年综合开发的土地面积将达450万亩以上。

2.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农业开发条件比较成熟。黄河河南段属暖温带大陆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霜冻期短,年日照2384小时,平均气温14.4℃,年平均降雨量610毫米,无霜期210天,温和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农作物、饲草饲料作物及速生用材树种的生长。另外,自郑州以下,黄河滩区高出地面数米,没有内河流入,加之黄河本身具有较强的自净能力,所以河水和滩区污染较小,开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前景非常广阔。

3.文化古迹众多,湿地面积广阔,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黄河河南段两岸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沿线治河工程密布,险工河段相连,围绕黄河这一主线,既可大规模发展沿黄文化旅游,也可多方位进行治黄成就展示。河南黄河湿地全长520公里,面积29.1方公顷,目前已建立了三门峡黄河库区、孟津、吉利、开封柳园口等四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水生、沙生、盐生、防护林和果木林四种类型植被,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河南省重点保护植物野鸡尾等14种珍贵植物,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玉带海雕等41种珍贵鸟类,若能将之合理规划,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旅游,必将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去处。

4.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发展潜力较大。黄河河南段地处河南省境中北部,正好位于陇海兰新经济带和郑汴洛新中原城市群的核心位置,既是东部发达地区向西部进行产业、资金、技水、人才、管理等战略转移的重要枢纽,又是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后方基地,在河南实施“东引西进”战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另外,三门峡、洛阳、济源、焦作、郑州、新乡、开封、濮阳等大中城市沿黄河自西向东分布,也可为黄河河南段综合开发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5.部分沿黄县市已在黄河开发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比如在养殖业方面,孟津会盟镇等地,积极利用滩区天然草场和作物秸杆,大力发展奶牛养殖,目前已发展奶牛1万余头,奶牛存栏、鲜奶产量均位居全省前10名;在速生工业用材林建设方面,焦作、新乡、濮阳三市大力发展三倍体毛白杨,总种植面积已达1万多公顷。所有这些项目的开发,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沿黄人民听天由命、无所作为的消极心态,并为今后黄河河南段的综合开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6.外商直接投资黄河河南段综合开发的前景比较乐观。伴随传统制造业市场的日渐饱和,国际资本在中国的投资方向已经开始从以加工制造业为主转向农业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第三产业,黄河河南段综合开发的目标形态与外资投向基本一致,无疑将在吸纳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占据主动。只要我们在项目选择和制度安排等环节尽快适应国际资本的流入要求,黄河综合开发的对外招商工作将大有作为。

7.国内外消费观念的转变,为黄河河南段综合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旅游业的升温、大众旅游意识的增强、人们旅游兴趣转向历史文化寻根和自然生态休闲,有利于黄河河南段旅游业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对食品的绿色环保认证和国内居民对农产品食用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为黄河河南段综合开发提供了新兴产业支持,并使其具有了国际竞争力。

8.发达国家开发大江大河的成功经验,为黄河河南段综合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过后,罗斯福政府推行新政,动员大批失业人员开发田纳西河,开辟了新的就业途径,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此外,美国国家森林公园的鸿篇巨制、荷兰可根霍夫公园的巧妙布局,都可以给我们以有益的启发。

(三)黄河河南段综合开发的基本思路

1.指导思想

黄河河南段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是:全局和局部兼顾,治黄与致富并重,以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为中心,以体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企业化经营、产业化运作为手段,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占领国际市场为方向,立足资源,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多业并举,梯次推进,力争在5-10年内,把黄河河南段建成具有经济生产、生态保护、旅游观光、现代文明、示范辐射等综合功能的现代产业经济带。

2.基本原则

①安澜至上。专家预测,若无小浪底水库保障,一旦黄河中上游形成大于1958年的洪峰,河南堤防必溃无疑。若北岸沁河口至原阳段决口,洪水将一泻千里,横扫河北、天津、山东,淹没约3.3万平方公里,1800万人口;若南岸郑州至东坝头段决口,洪水将夺淮入江,波及安徽、江苏,淹没约2.8万平方公里,1500万人口。小浪底水库投入使用后,虽然可以抵御千年一遇的中上游洪水,但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伊、洛、沁等较大支流仍有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在对待黄河问题上,都必须把防洪除险放在首位,没有黄河安澜,一切综合开发的设想都将化为空谈。

②生态优先。黄河河南段生态系统比较脆弱,高效开发的限制因素较多,简单开垦利用易造成严重的沙化、碱化灾害。加快黄河河南段综合开发,决不能以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为代价,要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始终把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作为基础工程抓紧抓好。要以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为突破口,选择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生产技术,大力发展低水耗、低肥耗、低残留、低污染的绿色产业,保证综合开发的可持续性。

③结构合理。黄河河南段综合开发应该彻底打破旧有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积极将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限度。比如:以绿色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带动农副产品贮藏、保鲜、运输、加工业的发展,以林业开发和生态保护带动黄河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逐步提高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相对比重;适应畜牧养殖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饲料作物,实现由传统的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重点支持奶牛等食草型、节粮型畜牧养殖,进而带动绿色奶业的健康发展;通过高强度集约经营、定向培育、基地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加快速生丰产林特别是三倍体毛白杨基地建设,并由此带动周边大中城市高档造纸业的发展,等等。

④功能互补。黄河河南段综合开发是一个集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文化开发等多方面内容为一身、多种产业配套发展的系统工程,在规划、安排功能小区和产业布局时必须首先考虑其相互之间的可融性、互补性。比如,在堤防工程建设中,既要考虑安澜需要又要顾及旅游业的发展,适当增强堤防的可观赏性;在速生用材林种植中既要考虑林木基地的连片开发,又要遵循河水行洪的客观规律,服从河务部门对种植区域的具体要求;在旅游项目建设中,既要突显各种各样旅游主题,又要防止污染环境和破杯生态,等等。

3.运行机制

黄河河南段综合开发应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规模化开发,企业化经营,产业业运作,业主制管理,努力实现管理与运行机制上的创新。

①成立黄河河南段综合开发管理委员会,由一名副省级领导干部挂帅,主要负责制定方案、审议规划、协调关系、指导开发、研究制定有关发展政策、开展对外招商引资工作以及搞好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等。

②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体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利用国债资金、土地占用返还资金、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水利资金、经营城市资金、农业结构调整资金、退耕还林资金等进行有效投入,引导境外资本、民间资本向黄河河南段综合开发项目集聚。

③采取项目招标制,从国内外选择适宜的投资主体。各建设项目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实行业主自主经营制度,但项目建设的目标形态必须符合总体规划中的具体要求。

④综合开发过程中,新增加的土地归国家所有,既可用于公益性项目建设,也可用于经营性项目建设,但用于经营性项目建设时,新增的土地应以国有股形式投资入股,收益部分归省级财政所有;其他原有土地行政隶属关系不变,土地使用权人既可以地入股,也可作为某建设项目的子项目共同开发。

⑤规划建设项目的所有税费由省里统一征收,统一管理。在支出分配上,可具体分成三大部分,一部分留省级财政,一部分用于黄河的堤防建设和生态保护,另外一部分用于对沿黄县市的财政补贴。

(四)黄河河南段综合开发的项目安排

综合黄河河南段的资源条件和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以下六个项目应在黄河河南段综合开发规划中优先予以安排:

1.速生造纸用材林基地建设。中国是世界第三耗纸大国,年均耗纸量近4000万吨,国家每年在纸张进口方面的花费高达上千亿元人民币,如果将这项开支节省下来,一年可投资建设一个与三峡大坝基本相当的特大工程。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濮阳、焦作、新乡三市分别向国家计委申报了林纸一体化项目,但其规模偏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建设纸浆厂规模不应小于50万吨/年,最好在100万吨左右,并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设备,同时建设优质造纸厂。鉴于黄河滩区和滞洪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性能非常适合建设大规模的优质造纸专用林基地,建议将三市林纸一体化项目的总体规模调整到400万亩三倍体毛白杨造纸原料基地,年产纸浆200万吨,年产优质纸张240万吨。如果将400万亩原料基地全部放到黄河滩区和滞洪区,那么,除了可基本满足上述三市林纸一体化项目造纸用料,实现年纸浆产值80亿元、纸装利润28亿元,纸张产值135亿元、利润46亿元外,还可为沿黄人民带来巨大的直接收益。按每亩种植110棵杨树、每棵树年均收益10-15元计,每年可创收入44-66亿元,仅此一项,便可保证滩区和滞洪区200万农民人均年收入达2200-3300元以上。若加上在林地开展种草养殖、生态旅游等多项经营,收入则更为可观。如果长垣、濮阳、范县、台前等滞洪区不再种粮,完全改种速生经济林,农民全部改为林场工人,居住改为安全地带永久性居住,那么将会带来诸如经济结构优化、农民收入增多、生态环境改善、城市化进程加快等一系列社会效益。

2.绿色奶业示范带建设。黄河滩区天然草丛草地成方连片,约占全省天然草地面积的6%,牧草种类繁多,生长茂盛,滩区人少地多,退耕还草和种植优质牧草的潜力很大,加之区内无加工企业,环境污染较小,非常适宜发展绿色奶业。目前,河南省畜牧局已提出规划,计划投资10亿元,用5年时间,在黄河滩区建成存栏奶牛10万头(其中产奶母牛存栏6万头,育成牛及犊牛存栏4万头)、牛奶加工能力25万吨、年产优质良种奶牛24万头、年供优质鲜奶30万吨的绿色奶业示范带。该项目建成后,从经济效益上看,可年增产值19.44亿元,利税588亿元。仅农民养殖奶牛一项,每年可新增经济效益2.1亿元,由此可带动沿黄滩区5000多个农户走上小康之路。就社会效益看,从饲养、加工到销售按每2头奶牛可安排1人就业计,该项目可为社会提供5万个就业空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全省就业压力。

3.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湿地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湿地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是候鸟的重要迁徙路线和繁殖地、觅食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分布的关键性地带之一,具有特殊的生态系统类型和重要的生态学价值。目前,河南省沿黄河建立的4处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间隔距离较选,管护经费短缺,基础研究薄弱,难以实施有效管理。为加大沿黄湿地的管理力度,河南省林业厅计划以现有的4个保护区为基础,建立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湿地保护、科研监测、宣传墩育、基础设施、生态旅游、多种经营等工程。该项目建成后,不仅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且也将作为黄河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4.黄河河南段旅游整体开发。黄河河南段是我省“十五”期间发展旅游业的开发重点,也是代表河南旅游整体形象的金牌线路。黄河河南段旅游开发的整体思路是生态与文化并重,自然与人造并举,点线结合,以点带线,带状布局,组团发展。即充分利用沿黄区域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积极在沿黄地区开发诸如黄河漂流、黄河横渡、黄河成就展、黄河景观游、黄河民俗风情村、黄河饮食文化街、黄河侯鸟观赏区、黄河改道模拟馆以及天鹅湖、奶牛滩、桃杏园、稻香村等面向沿黄城市居民、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的主题旅游项目,有计划地形成郑州花园口、开封柳园口、小浪底库区以及三门峡库区四大组团,实现点因线而活畅、线因点而生辉的良性循环。

5.黄河白鹅经济带。鹅以吃草为主,属节粮型禽类,能与鱼、果、草、林业共生共长,生态效益较好。鹅系列产品国内外市场前景看好,尤其以劳动密集型的特点,在国际市场很具竞争力。配合三倍体毛白杨和牧草种植,可大力发展白鹅养殖业,形成林、草、鹅协调发展格局。据初步测算,每10万亩牧草可养鹅1000万只,分获产值4亿元,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6亿元,并可提供2-3万个就业岗位。若在此基础上组建加工企业,拉长产品链条,经济效益可提高3-6倍。

6.黄河世界农业博览园。为加快河南农业对外开放步伐,提高全省农业科技水平,结合黄河滩区的资源状况,参照昆明世博园和国内其他一些现代农业示范园的成功经验,有必要在黄河滩区建立一个以展示世界各国农业特色和现代农业技术成果为主题,以汇聚世界多类别种养品种、生产方式、经营模式、技术装备、田园风光、建筑风格为内容,突显现代高科技农业发展格调,凝聚丰富多彩农村文明的综合性、多功能的世界农业博览园。园区建成后,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世界农业的直接展现,对国内农业起到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别具一格、极具魅力的风情景观群,带动整个沿黄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五)加快黄河河南段综合开发的对策建议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国家和河南省的有关部门和领导要充分认识黄河河南段综合开发对全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紧迫感,真正把黄河河南段综合开发作为一个不亚于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战略举措,尽快纳入议事日程。河南省应有计划地组织专家学者加强对综合开发有关问题的调研、论证,主动拿出整体开发方案,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

2.加强领导,建立灵活的协调机制。黄河综合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上下游的通力合作,又需要多部门的共同参与,建议尽快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黄河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3.博采众长,进行高水平规划设计。黄河河南段综合并发是一个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特大工程,目标定位和开发起点应具有较高的品位和较强的超前性。要组织专业人员广泛调研,充分论证,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规划设计招标,以最新的开发理念、最优的开发方式确保综合开发的质量和效益。

4.政策倾斜,创造良好的开发环境。各级政府应对黄河河南段综合开发制定优惠政策,并在资金投入、技术投入、环境保护等方面给予倾斜和照顾,尽快形成宽松的开发环境。

5.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对进入规划区域内进行科学试验研究和成果转化示范的收入,可免征一定税费;以减免税费和帮助提供科技贷款等方式,鼓励民营科技型企业入区从事科技开发工作,对于全省重要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凡是符合综合开发需要的,应在规划区域优先安排。

6.着眼长远,避免无序开发。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停止黄河滩区那些零星、低效的不成熟开发项目上马,以减少综合开发过程中结构调整的难度。

四、生态移民是沿黄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张涛(九三学社河南省委主委、省政协副主席,2007年7月)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以来,黄河沿岸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成绩很大。但是在这次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沿黄视察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沿黄经济社会发展中现存的一些严峻问题。例如,黄河水源地的冰川、湖泊、沼泽退缩,草原退化,土地沙化问题;中上游的水土流失问题;全流域的水质污染问题;沿黄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和对资源的过度依赖问题;资源开发和建设中的移民问题;尤其是贫困问题,沿黄地区有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因为生态条件恶劣,靠自力更生难以脱贫致富。通过现场考察,我们认为黄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要坚持以脱贫致富、改善民生、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坚持全局观念,促进东、中、西部的合作,加强国务院有关部门与沿黄省区的协调与统筹。而开展生态移民工作,则是改善民生、改然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几个严峻问题几乎都与移民有关。一是黄河发源地生态脆弱地区,包括“三江源”地区的移民问题;二是降水少于150mm的干旱地区的移民问题;三是下游滩区和滞洪区的移民问题;四库区和矿区的移民问题,包括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移民问题。这次视察了解到,以上各种情况的移民总数大约200万人左右。这些人不移出来,不仅自身不能脱贫致富,还将使生态更加恶化,使上述诸问题变得更加严峻。所以国家要下决心开展生态移民工作。

移民工作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移民工作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国家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第二,移民要做到“移而富”,而不是“移而贫”。要适当提高移民补偿标准,要为移民今后的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第三,移民工作要从全国大局着眼,统筹安排。比如实行“梯级移民”,即把条件最差的地区群众移到条件较好的地区,条件较好地区的移往更好的地区。绝不可把群众移到比原来更差的地区。例如,“三江源”地区果洛自治州牧民可以移到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一带,实行圈养牧业,海南自治州承担不了的可继续往下游移。自然生态条件优越、经济发展好的地区相对人口集中一些,这是国情的要求。第四,移民工作要中央投入,全国支持。黄河流域生态的改善关系全国人民的整体利益,移民本身有困难,大家都要关心支持。第五,至今从花园口以下的黄河滩区中居住着100多万群众,他们生活在黄河两大堤之内,年年面临洪水威胁,连安全感都没有,怎么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目标?这些人能够永远生活庄滩区之内吗?滩区人民为确保黄河安澜付出了巨大牺牲。建议国家对这部分群众制定专题的移民和发展规划。当前可以立即做的是,把黄河下游滩区列入国家蓄滞洪区名录享受蓄洪区待遇,建立黄河护滩工程防汛抢险补偿机制,使沿黄贫困县享受有关扶持政策,加快黄河滩区综合治理与开发。第六,移民工作要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相结合。新乡、濮阳二市有几个县是滞洪区。比如台前县,虽在黄河大堤之外,但是作为滞洪区,必然要准备为发挥滞洪作用而牺牲局部利益。国家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地区的困难,帮助这些地区从根本上改变产业结构,比如农改林、农改牧、农改工、农改文化旅游等等,使群众的居住与经济活动分离开来,所以也应属于移民性质的问题。

移民的办法和方式很多,如集体搬迁、技能培训、进城务工、异地上学、异地就业,或参入矿产、加工、服务、旅游等开发项目同时改变原有的生产经营方式等等。要深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发挥人才特长,调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尽量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采取各种好的办法和方式。

国家完全有能力解决黄河沿岸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生态脆弱地区200万人的生态移民问题,包搬迁安置和后续发展问题,关键是要下决心。按照安置一个人平均花费5万计,总的搬迁费用,约1000亿元,分三五年解决,每年约300亿元。近几年国家财力年增数千亿元,如果各级各部门厉行节约、降低行政成本,每年财政还可以节省出大量经费。建议国家拿出适当财力开展沿典地区生态移民工作、为黄河流域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国富民强创造必要的条件。(在全国政协十届十八次常委会上的大会发言,刊登于中国文史出版社《国是建言》第十二辑)

五、三门峡水库不宜废弃应依据科学综合治理

张 涛

2003年汛期,陕西渭河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渭河洪峰流量最高达到3700立方米每秒,有人则缺乏科学的分析,把这一责任完全归罪于三门峡水库的蓄水发电,提出了废弃三门峡水库的观点。三门峡水库的命运再度引起世人的关注。本人认为不宜废弃三门峡水库,应依据科学,综合治理。

(一)三门峡水库不是渭河水灾的主要因素

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在于三门峡水库现在的运行方式是否影响到潼关高程的抬升和渭河下游的淤积。为解答这个问题,水利部2002年确定了“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研究”的课题,由中国水利科学研究院、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陕西省水利厅、西安理工大学等单位共同承担研究任务,对40年的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并同时进行数学模型计算和实体模型实验。现在,课题研究已经有了初步成果,回答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潼关高程抬升与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之间的关系;二是渭河下游淤积与潼关高程之间的关系。

基本结论为在三门峡建库初期,水库的高水位运用对潼关高程和渭河淤积有着直接的影响。近年来潼关高程的抬升和渭河下游的淤积主要是由于水沙条件的变化造成的。三门峡水库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三门峡水库的运用方式应作进一二步调整,但潼关高程的抬升和渭河下游的淤积不能只依靠三门峡水库来解决,而应采取综合措施。即使三门峡水库全年敞泻,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而且会带来其他负面效应。

(二)废弃三门峡水库的严重后果

1.将对三门峡市乃至河南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市区30万人的生活、生产用水主要取自三门峡水库,将直接造成城市“水荒”。

——库区沿岸地下水得不到有效补给,将造成大面积的降落漏斗,直接导致库区及周围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影响库区沿岸陕县县城和灵宝市市区以及11个乡(镇)、47个行政村63万人的生活用水。同时也影响山西省沿黄地区的地下水位。

——将对三门峡市工业、农业、旅游业及经济发展乃至于河南省的全局部署造成深运的负面影响,并波及社会稳定,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库区原移民回迁、生态平衡等等,将给三门峡市的社会发展带来许多短期内无法解决的困难。

2.三门峡水库丧失的功能小浪底无法取代

在以往的40多年中,应该说三门峡水库在减轻下游防洪压力、防凌、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以及发电、探索和总结多沙河流上水库合理的运用方式等方面,均有过不可磨灭的功绩。虽然迄今尚无机遇证明三门峡水库在防御特大洪水方面的巨大作用,但小浪底水库建成后,三门峡水库仍必不可少。

如若遇到特大洪水,仍然需要三门峡水库、小浪底水库等“四库联调”滞洪;小浪底水库在泥沙库容淤满后只剩40亿立方米的库容,而三门峡水库有56亿立方米的库容;黄河防凌需要35亿立方米的库容,而小浪底水库只能解决20亿,剩下的15亿需要三门峡水库来调节;三门峡水库周边已形成200至300平方公里新的湿地生态系统,如果水库废弃,有可能会带来新的不利后果。

3.政治影响不可低估

三门峡水库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决策兴建的,在建设过程中又经历了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帝国主义封锁、中苏关系紧张等特殊时期,它的成功建设已成为中国人民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象征。43年来,水库在防洪、防凌、灌溉、供水、发电、减淤、生态保护、水利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它作为我国治黄史上的二座重要里程碑,为黄河小浪底、长江三峡两座世纪性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被国内外多泥沙工程广泛借鉴,如若废弃,必将在国内外造成不利的政治影响。

(三)依据科学综合治理是出路

不言而喻,废弃三门峡水库的结果是害大于利,无法与目前枢纽发挥的巨大效益相提并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加以综合治理。

首先,要采取综合措施尽快降低潼关高程,例如在潼关以下40多公里处“裁弯取直”,对潼关河道进行清淤,根据课题组分析论证的成果确定或调整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第二,国家要加大渭河流域的治理力度,加固渭河堤防,减少上游泥沙流失,防止生活和工业污水、垃圾对河水、河道的污染和淤积,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渭河安全。第三,要高度重视人类活动对河流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多沙河流必须保证一定的生态用水和输沙水量,关注河流的健康生命。(在北京一次会议上的发言材料,刊登于人民出版社《张涛文集》2004年版第576页)

张涛教授简历:

张涛,男,汉族,1942年9月9日出生,大学毕业前曾用名张言贵,山东莱阳人,研究生学历,教授。曾任河南省副省长, 第九届河南省政协副主席,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1942年9月9日,出生于山东省莱阳县响水沟村;

1950年春—1954年7月,响水沟村初级小学读书;

1954年9月—1956年7月,莱阳县江汪庄高级小学读书;

1956年9月—1962年7月,山东省莱西第一中学读书,高中毕业时获得校优秀学生称号;

1962年9月—1968年7月,天津大学电子工程系电子材料与元件专业学习。1963年参加天津市抗洪抢险斗争获得天津市警备区司令部嘉奖。毕业后留校待分配1年,期间学习专业课程并去天津市有关无线电厂实习(在天津大学的经历,参考为110 周年校庆写的回忆文章“萦怀母校-天津大学”,见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莘莘学子母校情》第174-179页);

1968年7月—1970年1月,在济南军区6037部队农场劳动锻炼,任副班长、连队军士委员会委员,被评为优秀战士;

1970年1月—1978年10月,国家电子工业部第893厂,主持集成电路硅平面半导体开关管的试制与生产的工程技术工作;

1978年10月—1981年10月,在新乡师范学院理论物理专业攻读研究生,读研期间接受物理系主任安排为本科毕业班讲授《固体物理学》课程,同时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固体表面物理;

1981年10月起,担任河南师范大学物理系讲师、教授、固 体物理硏究室主任、研究生导师;

1985年3月27日—1986年9月16日,应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邀请并受其经费资助赴滑铁卢大学物理系合作研究;

1986年3月29日—4月18日,从滑铁卢大学赴美国出席物理学年会并在会上报告科研成果(相关论文陆续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表面科学》,荷兰出版),会后访问拉斯维加斯、芝加哥、 纽约等城市;

1986年9月,从滑铁卢大学回国后越级晋升教授;

1987年4月14—17日,出席“亚太地区表面物理会议”,会上发表论文《化学吸附中杂质对态密度的影响》,收入世界科学出版社《表面科学》一书;

1988年4月25日—6月17日,应邀并接受经费资助到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意大利底里亚斯特市)做学术访问;

1988年5月,应C.M.Bertoni教授邀请赴意大利罗马大学物理系做学术报告;

1988年10月6—10日,应邀赴合肥中国科技大学讲学;

1989年10月31日—11月4日,出席第七届全国半导体物理会议,做邀请报告,担任分会主席;

1990年8月13-17日,赴美国出席在布朗大学召开的“第五届国际固体薄膜与表面会议(ICSFS-5)”,做研究报告,会后去波士顿参观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

1991年1月,获得“全国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荣誉称号,出席1月2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表彰大会(详见1991年1月26、27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1991年1月,任河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91年8月25日—1992年2月25日,应邀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物理系担任客座教授;

1992年2月25日,回国后担任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1992年8月,兼任九三学社河南省委副主委;

1993年10月9—12日,应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邀请前去做学术报告;

1993年11月1—2日,应邀在南京大学物理系做学术报告;

1996年7月5—12日,赴法国出席“国际表面结构会议”;

1996年11月,当选为九三学社河南省委主委;

1997年5月,继续当选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1997年11月,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

1998年1月,任河南省副省长,兼任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委、河南省委主委;

2001年3月1日—5月31日,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学习,期间在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专题报告会和全校大会上做报告:“我国科技与体制创新中的重要问题及对策”(有关内容发表在《理论前沿》2001年第9期、《中共中央党校报告选》2001年第8期、《求是》杂志2001年第10期、《人民日报》 2001年5月12日、《科学时报》2001年5月29日、全国政协九届四次大会发言等等)

2003年1月,任政协河南省第九届委员会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委、河南省委主委,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

2003年3月,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

2007年5月,参加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就加快沿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出建议(相关建议文章见2007年9月出版《国是 建言》第十二辑和国务院办公厅《信息参考》第1160期);2007年9月,参加全国政协常委科学技术视察团赴合肥、武汉视察,就高科技发展及产业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出建议;

是第六届河南省政协常委,第九、第十届河南省人大代表,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已出版著作:

《张涛文集》,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80余万字;

《求知人生—张涛摄影作品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6月;

《科技工作是重要的经济工作》,《求是》杂志2002年第5 期、《国是建言》第八辑,2003年2月出版、《大众科技报》2002 年2月19日;

《把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国是建言》第一辑,2004年3月出版;

《关于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几点建议》,《国是建言》第十辑,2006年12月出版;

《中西部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处理好五大关系》,《国是建言》第十辑,2006年12月出版;

《关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可持续发展建言集》 2006 ;

《关于加快黄河下游综合治理与开发的建议》,《可持续发展建言集》2003、国务院办公厅《信息参考》第1160期;

《黄河流域怎样崛起》,《国是建言》第四辑,2006年1月出版;

《生态移民是沿黄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国是建言》第十二辑,2007年9月出版;

《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国是建言》第十二辑,2007年9 月出版;

自然科学研究方面:与学术同行和研究生合作发表固体表面物理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在《PHYSICAL REVIEW B》(《物理评论B》)、《PROGRESS IN SURFACE SCIENCE》(《表面科学进展》)、《PHYSICS LETTERS A》(《物理快讯A》)、《SURFACE SCIENCE》(《表面科学》)、《J.Phys.:Condens.Matter》(《凝聚 态物理杂志》)等美欧学术期刊上用英文发表约30篇,论文目录参考《张涛文集》第601-605页。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Copyright © 2021 当代头条网|蚂蚁全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号:闽ICP备202101352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