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故意造假,致使“学生心理测评”变成了“家长心理测评”
文/本刊记者 张守坤
“一个十岁的孩子,小学四年级,每天本该开开心心地生活,现在却变得郁郁寡欢。在学校没朋友,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自我认知价值低,觉得谁都不爱她。”今年初,江苏省南京市的王莉(化名)发现,自己的孩子突然开始不和任何人说话,在尝试了各种办法沟通无果后,王莉选择带孩子去医院。在医生的开导下,孩子终于说出原因,原来是父母对其要求太高,导致她常常担心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平日里她虽表现得很正常,但心里始终有放不下的重担。
“医生告诉我,孩子已经有点轻度抑郁了,后悔没能早点发现问题,没及时带她看心理医生。”王莉说。
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健康时报等联合打造的《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68%的患者认为引发抑郁症的主要原因是家庭亲子关系,63%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严苛控制、缺乏关爱、冲突或家暴。研究还显示,成年期抑郁症在青少年时期就已发病,只是常常因为被忽视,错过了前期干预的时机。
如何才能将问题消除于萌芽阶段?据了解,为青少年作心理健康评估,尽早发现青少年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包括焦虑、暴躁、抑郁、学习压力、亲子关系中的困扰等,有可能在问题恶化之前起到积极干预作用。
为此,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要求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每学年对大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一次评估,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现状、发展动态、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
实际上,已经有一些学校开始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测试。在很多地方,学生登录当地的“学生教育安全平台”,做完心理测试题,就可完成心理测试。但在调查中记者发现,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参加心理测评影响学习,就主动代劳,替孩子参加测评。更有的家长在接受测评时,因担心如实填写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便故意造假,致使“学生心理测评”变成了“家长心理测评”。
如何确保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估真实有效?发现问题后该怎么办?对此,本刊记者近日展开调查。
据调查,我国约 14.8% 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图 / VCG)
评估发现存在抑郁风险
“感觉学习有无压力?”
“有。”
“最近心情如何?”
“痛苦。”
“你是否感到家庭温暖与幸福?”
“没有。”
……
在天津当小学教师的赵菁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她上个学期看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估时收上来的这份调查问卷,当时“心里一紧”,那个平时看起来挺开朗的孩子,没想到却有心理问题。
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叫王帅(化名),在赵菁看来,他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尊敬师长,平时根本看不出有什么问题。根据学校安排,先由赵菁跟王帅交谈了解情况,再由心理老师跟进治疗。赵菁了解到,王帅的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平时他跟爷爷奶奶生活。有一次,王帅和同学发生矛盾,同学说他是爸爸妈妈不要的孩子。王帅很伤心,就联系父母希望他们能回天津工作并接送他上下学,让同学看看。但父母没有答应他,这让他感到难过。
得知原因后,赵菁一边跟他的父母电话沟通,劝其父母考虑孩子的情感需要,一边将王帅交由学校心理老师进行疏导治疗。不久,王帅的母亲回到天津工作,开始陪伴孩子,再经过心理老师的帮助,他逐渐变得开朗起来。
但不是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心理健康状况评估。
2022年4月的一天,四川省成都市的张丽(化名)接到老师电话,说她孩子在学校用笔扎自己,一到考试还会疯狂抓自己,让她赶紧把孩子接回家。
“其实一个月前孩子上学时就总说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我和孩子爸爸都觉得她是为了不上学找借口,还把她骂了一顿,这次接回家才发现孩子真的出了问题。医生诊断结果是,才初一的孩子已经中度抑郁,接近两年的时间里,孩子已经接受了多次心理治疗,现在情况有所好转。”张丽表示。
当被问及学校是否开展过心理健康状况评估时,王莉说“没有”。在她看来,如果学校能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孩子的心理问题就能及时得到干预,不会发展到如此严重。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3年10月发布的《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
为了及早发现包括抑郁风险在内的心理问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
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要求组建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为学生开展每年至少一次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估。据了解,咨询委员会正在研究如何系统性提高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列入日常教学工作中。
北京市某三甲医院心理医生刘骋(化名)告诉记者,通过心理健康状况评估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征,还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进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
在刘骋看来,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估、心理问题预防、心理疾病干预是成体系的工作。唯有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才能够尽可能多地帮助心理上存在问题的学生,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筑起一道心理安全的屏障。对于存在抑郁风险的学生,也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有针对性地进行早期干预、早期教育、早期治疗。同时,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呈现的学生心理状态和特征信息,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份对不同阶段的自我定位的辅助材料,帮助其更新不同阶段的自我认识。
实施中存结果失真情况
我国对学生心理健康历来重视,早在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就印发《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从源头管理、过程管理、结果管理、保障管理4个方面综合施策,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加强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提高心理危机事件干预处置能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除了赵菁所在的学校外,还有其他一些地区的学校也积极尝试开展各项工作,如每学期至少组织开展一次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态。例如学生登录当地的“学生教育安全平台”做完心理测试题,就可完成心理健康状况评估。
但多位受访者说,他们所在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工作,由于各种原因,评估效果大打折扣。
天津市某高校学生李波(化名)于2023年9月参加了学校开展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估,结果显示存在心理问题。
李波回忆:“我知道自己当时状态不好,但在心理健康状况评估时回答的内容的负面程度远超想象,结果出‘自杀指数’直接满格,自己都被吓了一跳。当时很希望有人能找我谈话,比如学校心理老师来开导我,但只有辅导员找过我一次,他还建议我别找心理医生,说看了心理医生就会觉得自己有心理问题。”
“我周围很多人不重视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这种情况导致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和心理治疗难以积极开展。”李波说。
河北省某高校学生朱凯(化名)也对心理健康状况评估能否起到作用表示担忧。他是2023年10月在心理健康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刚开始题目看着还正常,后面的题目越做越离谱”。
“我吃不饱:是/否。我从来没闯过红绿灯:是/否。我在饭前便后都必定会洗手:是/否……这些题目能测出有心理问题?”朱凯觉得很疑惑。
“学校还说对评估结果严格保密,可有学生按照实际情况填写并被诊断可能有心理问题时,第二天就会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辅导员叫走。”朱凯说。
北京市海淀区六年级学生家长张瑞(化名)也疑虑心理健康状况评估的有效性。
他儿子所在的学校每学年都会对学生做一次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在他看来,学生在回答测试问题时,系统会提醒学生对一些问题要谨慎作答,这种导向性问题的设置容易让学生有选择地回答。
“而且,因为是在家通过电脑登录系统或手机小程序作答,为了保证孩子没有心理问题,周围不少家长会‘顺手’帮孩子完成心理健康状况评估,或者监督着孩子回答问题。”张瑞说。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确实有不少家长出于各种原因“主动代劳”替孩子完成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在社交平台上,因为担心如实填写会被老师“重点关照”,不少网友发帖求助如何掩饰孩子的心理问题以应对心理健康状况评估。
北京瀛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倪娜律师说,心理健康状况评估是一种相对科学的测评方法,通过使用经专业研发和修订的问卷和表单,来测量和评估个体的心理状态、特征和能力。有些学生可能不愿意或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可能会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此外,家长代为填写的情况也会导致评估结果失真。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一些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评估的学校,在不了解开展心理工作内在规律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反而不利于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工作的开展。
建立完善学生心理档案
研究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更多是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外部因素有关,只有极小部分来自先天性的家族遗传。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评估,有利于及时干预,不把青少年的负面情绪简单视为“娇气”“矫情”“意志力薄弱”,避免不把抑郁症当回事,从而错过及时干预的良机。
打开“心防”后,也要暖人“心房”。受访专家认为,当前的关键是把心理健康状况评估落到实处。
教育部要求,高校要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配备必要的办公场地和设备。县级教育部门要为区域性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心配备专门场地空间及软硬件设备,各地教育部门要进一步推动中小学建立健全心理辅导室。学校应在年度预算中统筹各类资金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础经费,足额按时拨付,并视情况建立增长机制。
倪娜建议,在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评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要确保评估工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注重评估过程的隐私保护和保密性;要关注评估结果的解读和应用;要加强对评估结果的跟踪和反馈。
在倪娜看来,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加强对学校的监管推动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工作的开展。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对学校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估进行定期检查和监督;加强师资培训,提高评估的质量和效果等。
此外,倪娜认为,除了每学年至少一次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外,平时学校还应做好以下工作以发现和减少学生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师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加强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和心理疏导等工作,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完善的心理档案,记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干预措施等。
“通过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如果发现学生有心理问题,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调整教育教学方式等,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倪娜说。
刘骋认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家庭是第一责任人,家长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支持孩子寻求专业的诊断和治疗,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扰,健康成长。
文章来源:《法制与新闻》杂志2024年3月上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