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昌表弟讲:我的外曾祖父名仁富,行二,其兄弟四人按荣华富贵起名,大外曾祖父之孙为永进、永超;三外曾祖父之孙为永云、永霞;四外曾祖父之孙为永干、永祝、永华,这也就是老四房的情况。
曾外祖母为包湾前包何氏。我的外祖父行二,为顾金传(1919年10月2日—1959年3月20日),外祖母周氏,名长英,娘家为黄荡。伯外祖父为顾金成,有四子为永万、永林、永康、永前。外祖父年四十左右因饥荒而病逝,留下了十四岁的舅舅顾永才、十岁的我母亲和小舅舅。据长辈讲,周氏于洪武三年(1371年)在洪武赶散中由苏州阊门迁到淮安区石塘镇周庄一带。数年后,天字辈弟兄三人选宝应县西安丰西南金个墩子置田建宅,因该地位于水乡,四周环水,取名黄塘,因到处是芦苇荡,后更名黄荡。黄荡周氏为乡贤堂。得自于周奎,据传周氏“一门四进士,三代九登榜”。外祖母身材修长,瓜子脸。鼻梁上有一颗痣。惜外祖父英年早逝,外祖母抚养子女三人,而小舅舅因饥荒而不幸夭折,念及她痛苦万分,外祖母生前从未说及此事,也许这一令她伤心的往事,她不忍去回忆。外祖母一生勤劳、节俭,坚韧不拔,一人将舅舅及我的母亲抚养成人,在饥寒交迫,物资匮乏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可谓千辛万苦。还记得小时候去外婆家,外婆非常高兴,好吃的好玩的东西都拿出来招待我这个外孙,在所有的孙子女外孙子女中,外婆最疼爱我。现在想来,每每感觉到惭愧。因外婆逝世于2009年9月23日(农历八月初五日),享年八十有九(外祖母生于1921年2月18日),当时正值开庭,开庭当事人人数多,无法调整开庭时间,未能见外婆最后一面,成为终生遗憾。现在回想起来,只留下对外婆无尽的思念和永远的回忆。
外婆抚养成人的只有我舅舅顾永才和我母亲。我的舅舅方脸大耳,身材魁梧,曾当过生产队长,他为人正直、和蔼,平易近人,从不与他人争执,或恶语相向,处事公正无私,广受他人尊重。作为外甥,我们非常尊重他、孝敬他。舅母曾问我:为何对舅舅这么好?是否是因为仅有一个舅舅的原因?我想也许吧。俗话说:“娘家舅大。”孝敬外家长辈也是应该的事吧,也许是对外婆的无尽思念这一情感转移到舅舅身上了吧!惜乎舅舅于2025年2月1日去世,享年80,令人万分悲痛,情不能己。
永远缅怀和思念我的外祖母及舅舅及其他外家先辈!
2025年2月14日写于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