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法治 关注 维权 科技 财经 汽车 娱乐 地方

戚建庄‖驻马店历史文化的挖掘与演绎

一、驻马店历史文化挖掘与演绎的时代意义

驻马店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的美称,是盘古文化、梁祝文化、重阳文化、车舆文化、嫘祖文化和冶铁铸剑文化的发源地,也是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享有“小延安”之称的确山县竹沟镇曾是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河南省委所在地,刘少奇、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战斗生活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驻马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传承区。因此,对驻马店历史文化的挖掘与演绎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1、文艺工作的根本任务

繁荣文艺创作,发展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这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工作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更多地给人们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更好地阐释社会主义理论、总结社会主义特点、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把爱国主义作为创作主旋律,把英雄人物作为表现重点,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

2、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对内的交流与对外交往提供了一种理念,一种解决矛盾的途径。人类面临着五大冲突,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由这五大冲突,造成了生态、社会、道德、精神以及价值的五大危机。五大冲突和五大危机时时刻刻在困扰着我们的社会,困扰者我们每一个人。解决这些矛盾冲突和危机,我们很难从西方文化中寻找到答案,而中国传统文化恰恰可以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和帮助。传统文化所关注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群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心灵世界的和谐关系,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可以说,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之学、是人际和谐之学、是身心平衡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是一种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它所注重的是生命的存在问题、个人的德行问题、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因此,它是生命存在之学、是道德践履之学、是理想人格之学、是内圣外王之学、是安身立命之学、是人生智慧之学。传统文化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宿感的最后一道壁垒。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但是,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文化的民族性的消亡,只有那些既能够适应全球化,又能够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才能够存在和继续发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反过来说,越是世界的就越是需要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根本之点,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历史的既成事实,不仅保存在各种经典传世之作中,而且积淀于当代现实的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马克思主义直接来源于德英法的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优秀成果。必须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原则的普遍性又丰富它并使之具有中国特色。传统文化所凝聚成的民族精神是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它可以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千百年来,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中国传统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源泉。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传统,是构建普遍和谐的社会关系的基础。“和合”这个文化概念源于“天人合一”的观念,体现了中华文化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对和谐理想的追求。我国历来是由多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就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了色彩多样内涵丰富的社会,证明了“和而不同”思想的正确与可贵。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在处理群众之间、党群之间、民族之间的矛盾时,都应本着“和而不同”的原则,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最终实现和谐共处。 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传统,是统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对立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资源与环境问题困扰着全世界,我国也在这个问题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时至今日,人类应该在所谓“征服自然”的问题上转变思路。“天人合一”的理念统摄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规定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天人合一”强调主客观的一,主张有机、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万事万物。古人这一热爱自然、平等对待自然的思想是非常宝贵的,今天我们把它发扬光大,普及到群众中去,再与现代环保技术结合起来,就可以祛除源自西方的“戡天役物”带来的弊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得十分清楚: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近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强国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我国发展史上,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发展同样与中华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先秦时期,我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鼎盛期。20世纪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风潮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三)是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需要

大家应当明确,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定位:

一是建设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集中力量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推进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建成全国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确定这一战略定位,既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也是中原经济区作为农业大区的传统优势所在。中原经济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主产区。但作为传统农区,由于人口多、底子薄,既要顺应工业化、城镇化不可逆转的趋势,又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现代化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比其他地区更多、更加复杂,任务更为艰巨。

二是建设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探索建立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联动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全国同类地区发展提供示范。这一定位,既凸显了中原经济区作为传统农业大区和人口大区,破解“三化”协调发展难题在全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为全国同类地区发展起到典型示范作用,也有利于推动中原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是建设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推进区域互动联动发展,发展壮大城市群,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人力资源高地,成为与长江中游地区南北呼应、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地带,引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支撑全国发展新的增长极。这一定位,突出了中原经济区在全国经济发展大局中的作用,既突出了加快发展、加快崛起的要求,也凸显了中原经济区未来的增长潜力以及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四是建设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强化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地区资源输出和南北区域交流合作的战略通道功能,促进生产要素集聚;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形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确定这一定位,更加突出了中原经济区的区位优势,突出了对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连接、互动功能,加快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能够有效发挥中原地区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腹地效应”。

五是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挖掘中原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升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影响力;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这一定位既充分体现了中原经济区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深厚的优势,也顺应了时代发展对文化软实力的要求,通过推动中原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内涵:中原是中华文明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纵观五千年中华文明历程,中原文化呈现出华夏历史文明根源性、传承性、厚重性、辐射性等特征,其传承创新的内涵在于: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承载地。中原地区是海内外华夏子孙的根祖地,是古老中国璀璨历史的发源地,是民族气节精神信念的发祥地,是中华儿女血脉亲情的汇聚地。大力推进中华民族优秀精神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增强华夏历史文明在海内外华夏儿女中的影响和共鸣,增强其对中华民族核心精神文化体系的认同感与向心力。使其共享中华历史文明不断延续发展的优秀精神财富,并在不断涌现的新时代精神中汲取丰富的精神滋养与前进动力。通过物质表现、文化传承、体系构建、精神弘扬等方式,使中原地区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主要承载地,为世界华夏儿女建设与驻守最为神圣的情感高地与永恒的精神家园。

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寻根问祖是海内外华人的精神寄托和情结。中原大地有着丰富的寻根资源优势,在加强宗亲联谊交流、支持故乡建设、促进共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河南还有众多的姓氏文化研究团体,深入研究姓氏的起源与发展,为姓氏寻根提供了可靠的学术基础。可以充分发挥河南的始祖文化、姓氏文化、名人文化等寻根文化资源优势,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华姓氏文化节、固始根亲文化节、河洛文化节等为主要平台,弘扬中华优秀历史文化精神,打造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

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展示研究基地。应当努力把河南打造体现国际一流保护理念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以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嵩山历史建筑群为依托,以丰富精神内涵为重点,整合带动相关资源开发利用,全面展示完整系统的中原文化遗产体系。加大宣传、研究力度,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增强其知名度,并以点带面,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原文化,牢固树立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特区。大遗址保护是国家确定的“十一五”时期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全国共100个重点项目,河南省占16处,是全国大遗址保护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十二五”国家大遗址保护规划六大片区,我省有洛阳、郑州两大片区入选。河南还有众多珍贵的文物遗址,如安阳殷墟、隋唐洛阳城、汉魏洛阳故城、郑州商城、内黄三杨庄等5处大遗址入选首批35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或立项名单,为全国入选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这些大遗址有的是中华历史文化起源的大型遗址,也有的是中华文明最辉煌时期的都城遗址,还有的是中国古代鼎盛时期的帝王陵园遗址,历史价值弥足珍贵。依据国家大遗址保护规划,探索建立大遗址保护特区,既是大遗址保护的需要,也是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需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区与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区。河南是一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宝库,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品类繁多,是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整体性保护、可持续性保护的重要方式,是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建设中华历史文化保护核心区,以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为载体,通过建设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展示中心、传习所、传承基地,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

中华古都名城体验区。中原地区长期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城市文化的源头。古都名城积聚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凝聚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明和中国历史的见证。保护利用好古都名城是弘扬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任务。要依托郑州、开封、洛阳、安阳四大古都历史文化优势,采取多种形式,把河南打造成为以中华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古都名城体验区域,使之成为驰名中外的中华古都名城旅游重要目的地。

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积极整合根亲文化、殷商文化、大宋文化、隋唐文化、汉魏文化、功夫文化、根亲文化、佛道文化、老子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资源,建设“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突出“文明摇篮”的主题形象。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主题文化,重点开发文化观光、寻根朝觐、度假休闲和生态旅游,着力培育一批以历史文化体验休闲为特色的旅游新业态,形成以文化为引领、多种产品支撑的综合型旅游区,并将其打造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区域。

综上所述,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传承中华文化的目的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还有,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想了解中国,想知道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想知道中国人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想知道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想知道中国历史传承、风俗习惯、民族特性,等等。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幅画,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曲音乐,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京剧、民乐、书法、国画等都是我国文化瑰宝,都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驻马店厚重的历史文化

(一)曙光初照驻马店

关于驻马店的由来有三种说法:一是因古时驿城东有苎麻村,故谐名驻马店。二是驻马店在明崇简王朱见泽就藩时苎麻村设为驿站,常驻过往的牛马大车,故名驻马店。这两种说法已约定俗成。驻马店市作家协会主席刘康健,长期致力于驻马店市的历史文化研究,他认为,龙马精神应该成为驻马店市的文化符号,更应该成为驻马店市的象征。驻马店是中华民族龙马精神的诞生之地。驻马店所驻的是天上的天马。这种说法独树一帜,使驻马店的文化内涵更加厚重。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三种说法来演绎驻马店市的历史——由苎麻村到驻马店,再到今天蒸蒸日上的驻马店市,靠的是龙马精神的弘扬。而龙马精神的弘扬,不仅体现人民的团结奋斗中(包括以农民工司令张全收为代表的成功创业者),还体现在已成功举办十八届的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开放的胸襟里和城镇化飞速发展的进程中

(二)汝南故事

梁祝故里:今汝南县马乡镇有一墓地,相传为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墓。当地亦广为流传梁祝的爱情故事。演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有越剧、电影、动画片、小提琴协奏曲,我们再努力也不可能超越,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已有的成果加以利用。同时,在梁祝园演出小品。

汝半朝:东汉时期,由于汝南经济发达,又力倡教育,致使汝南籍官吏大幅度增加。整个东汉时期,汝南郡人才辈出,仅《后汉书》和《风俗通义》中留有传记和姓名的汝南籍高官、名士就有百人之多,因此有“汝半朝”和“汝南固多奇士”之说。

月旦评:又名汝南月旦评,由东汉末年汝南郡人许劭所主持。东汉末年许劭与其从兄许靖喜欢品评当代人物,常在每月的初一,发表对当时人物的品评,故称“月旦评”。例如许劭评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月旦评影响深远,闻名遐迩,盛极一时,对当时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选官制度以及稍后出现的九品中正制均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孔尚任《桃花扇·修札》:“舌唇才动,也成月旦春秋。”月旦评虽为时不长,但在史坛和文坛上留下了深深的烙痕,以致后人对其评论纷纷,褒贬不一。

汝半朝和月旦评可以写成小说、戏剧和电视剧,天地之中可以演绎成神话,来彰显汝南历史的厚重和博大,提振我们的文化自信。

(三)新蔡彩头

伯益作井:《淮南子·本经训》曰:“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注:益佐舜,初作井。”上古时代,政权的更替是禅让制。按照惯例,各部落首领推举皋陶做禹的继位人。可是皋陶先死了。大家又推举伯益作继位人。伯益是个很能干的人,又善于出主意、想办法。据说舜在位时,想开辟土地,建设村落,伯益用火挠掉一大片山林,赶走野兽,开辟了大块农田。在禹治水的时候,伯益跟着他跋山涉水疏通河道。他时常在河湖附近操挖土层,发现地下也有水,后来到平地挖掘,也能挖出水来。这样,他总结了一条规律:地下有水可以利用。“伯益作井”的传说就留下来了。

伯夷封侯:新蔡上古为古吕国。上古伯夷是尧舜时人,炎帝第十四代孙,共工的从孙,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300年前后。他与商末孤竹君长子伯夷并非一人,孤竹国伯夷大约生活于公元前1140年前后,两人的生活年代相距一千多年。上古伯夷是帝颛顼之师,帝尧时辅政,掌管礼仪,帝舜时正式任命他为秩宗。大禹治水及代行天子之政时,伯夷尽心辅弼,成为禹的心腹之臣。为嘉奖伯夷,帝舜晚年赐伯夷恢复姜姓,封为吕侯,掌管四岳,其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在尧、舜、夏禹时代,四岳是部落联盟的山岳祭司。伯夷后被尊为吕姓始祖。

蔡平侯迁都:蔡国,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姬姓蔡氏,侯爵,首任国君蔡叔度为周文王昌之子,周武王发的五弟。周武王克商建周后,封度于蔡,称蔡叔,定都于蔡(通祭,今河南荥阳祭城村),周公摄政之后,蔡叔参与武庚叛乱被剿灭,蔡叔被流放,由于蔡叔的儿子蔡胡品行端正,于是周公劝周成王复封蔡国,其都邑迁往今河南上蔡,蔡国辖地大致也在今河南上蔡一带。春秋初年,蔡国国力尚强,与鲁、宋等出兵伐郑。前684年楚国利用蔡国、息国二国的矛盾,出兵俘虏蔡哀侯,将蔡国纳入楚国控制范围,从此蔡国深受其害。前531年,楚一度灭蔡,三年后蔡平侯复国,并迁都吕亭(今河南新蔡)。前506年蔡国曾随吴国伐楚,并攻入郢都。前493年在楚国的逼迫下,蔡昭侯迁都州来(安徽凤台),经五世,于前447年再次为楚所并,蔡国历近600年。

这些典故是新蔡的文化底蕴,若与丰腴的农耕生活有机结合,给人的启迪和滋养是极大的。

(四)奋飞之平舆

平舆是“中国车舆文化之乡” 。“车舆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发展,对于促进平舆经济和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4000多年前,黄帝六世孙奚仲和他的儿子吉光在这里研制成功了第一辆用马牵引的木制车辆,被称为造车鼻祖。他研制的一种有顶盖的专供贵族使用的车辆“舆”,很得夏禹的赏识,就封他为“车正”,主管天下造车事宜。因为奚仲在这地势平坦的地方造出了“舆”,所以这里就被人们称之为“平舆”。奚仲造车,解决了困扰社会经济、军事、文化发展的交通问题,促进了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社会信息传递,极大地推动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车舆文化,是一种创造型文化,其核心体现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开拓不断创新、奋发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平舆产业集聚区中的秸秆板材厂,解决了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问题,也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

(五)西平梦萦

西平是嫘祖文化的故乡。 5000年前,为西陵国。西陵氏族首领有个女儿叫嫘祖。 嫘祖长大后,出落成一位美丽、聪明、善良的大姑娘。她每天都要外出采摘野果,以侍奉家中体弱多病的父母。她的孝心感动了玉帝,玉帝把天庭中的罪仙“马头娘”打下凡间,变成吃桑叶吐丝的蚕。姑娘逐渐掌握了养蚕的技巧和缫丝织绸的技艺,并将这些毫无保留地教给当地的人们,西陵国的子民从此不用再穿树皮、兽皮,而是穿上了美丽轻巧的丝绸。嫘祖发明养蚕织丝的消息很快传遍了神州大地,东边的夷人、南边的越人一窝蜂来到西陵国,向嫘祖求婚,不过都遭到婉拒。最后,黄帝也来到西陵国,见到嫘祖,两人一见倾心,结为秦晋之好。嫘祖与黄帝联姻结盟后,辅佐黄帝经营中原,建功立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帝与嫘祖,就成为上承洪荒下启文明的伟大的历史巨人。嫘祖被称为丝绸之祖。中国丝绸最早传入古希腊,希腊称中国为“支那”,即“丝绸之国”之义。我们弘扬嫘祖精神,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远古先民们求生存、求发展、谋福祉的伟大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棠溪宝剑:中国古代有九大名剑——棠溪、墨曜(墨阳)、合伯、邓师、宛冯、龙泉、太阿、莫邪和干将。棠溪宝剑出自西平。西平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冶铁铸剑的圣地。在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冬,唐宪宗发兵平定中原叛乱时,将棠溪冶铁城夷为平地、尽杀工匠,“十里棠溪十里城”转眼沦为废墟,棠溪宝剑的炼铸绝技,也从此失传。20世纪40年代,毕业于北洋大学堂(现天津大学)的高锡坤创办了大陆铁工厂,不仅是西平县的第一个铁工厂,更是他开始寻梦与挖掘棠溪宝剑生产绝技的起点。其子高庆民,8岁就已经是父亲炼剑的帮手了。数十年过去了,他们父子虽经风雨,但挖掘绝技一刻也不敢怠慢。1986年6月的一个夜晚,高庆民终于得到了削铁不卷刃、弯曲90度而不折不变形的剑身!他飞快地跑到父亲的病榻前,父子俩紧紧拥抱在一起,大哭了整整一夜。从此,失传千年的冶炼铸剑绝技再现人间,棠溪宝剑也终于在1987年恢复了生产。棠溪宝剑通过剑条、剑鞘、饰件、剑架和剑盒上的所有部位不同的画面,既表现了中华民族龙的精神、龙的气概、龙的神韵,又反映了历史悠久、创造中华冶铁、铸剑文明的棠溪文化和劳动人民祈福致祥、镇恶服邪的心理期求。剑盒上相互缠绕纠结的夔龙,代表56个民族紧密团结和富有反抗精神的中华民族,剑鞘上的饕餮、蝙蝠图案和剑架的曾头造型,都是匡正祛邪的一种表达。腰箍上的龙凤图案,表达了龙凤呈祥之义。人们观赏这样的宝剑,会从中摄取拨动心灵的东西。

(六)上蔡文华

伏羲画卦: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相传八卦是伏羲画的,而且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在甘肃天水,传说是羲皇故里,那里有伏羲画卦台;二说是在河南淮阳,传说是伏羲部落东迁的所在,那里也有伏羲画卦台;三说为人类始祖伏羲氏因蓍草生于蔡地而画卦于蔡河之滨,遂名其地为蔡,上蔡一景为伏羲画卦亭;四说是在巩义的河洛汇流处,那里有自然伏羲画卦台。在传世的古代典籍中,伏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神到帝,对伏羲的记载从凌乱到系统的衍化过程。三皇首列伏羲,言伏羲“继天而王”、“作八卦”、“造书契”、“作瑟三十六弦”、“制嫁娶之礼”、“取牺牲以供庖厨”等,功业卓勋,伏羲被推为中华民族始祖、文化的肇始者。现代考古发现的大量汉墓壁画、画像砖石和民间流传的洪水过后伏羲、女娲兄妹婚配再造人类的故事,均是伏羲创世神话的遗存。汉墓壁画、画像砖石中,伏羲、女娲人首蛇身,连体交尾,图中伏羲手捧太阳或日规,女娲手捧月亮或月矩。手持日月是主宰宇宙的象征,手持规矩则是创造的象征。有些伏羲、女娲交尾图还伴有四神画像,四神是伏羲、女娲的儿子,是四时的代表,是经营天地的大神。

通过对伏羲创世神话的考察,我们看到,作为历史人物的伏羲,其实并不存在,他首先是人们想象的产物,源于人们对宇宙起源的追索和想象。在神话中,伏羲是一个开辟混沌,化生万物的创世神的形象;进入哲学领域,他又被概括抽象成为宇宙本源和基始的概念,他导源于“元气”、“太一”,在《易》中,成为“太极”。创世神话在《易》中被概括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宇宙生成模式——“太极”脱胎于“伏羲”,“两仪”脱胎于“伏羲”与“女娲”二神,“四象”脱胎于伏羲与女娲所生“四神”,即“四时”。

神话故事,科学不可用,但文学作品完全可以演绎。神话故事的产生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它是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是一种精神寄托、一种向往,它对后世的文学艺术有很深的影响。

李斯(约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在政治上主张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

秦始皇支持李斯的意见,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为县。在文化上,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书同文字”的建议,命令禁用各诸侯国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为统一书体。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制作这种标准字样,这便是小篆。紧接着,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亲作《仓颉篇》七章,每四字为句,作为学习课本,供人临摹。不久,李斯又采用秦代一个叫程邈的小官吏创造的一种书体,打破了篆书曲屈回环的形体结构,形成新的书体——隶书。从此,隶书便作为官方正式书体,始于秦,盛于汉,直到魏晋楷书流行才渐被取而代之。但作为书法艺术,篆书、隶书因其独具一格,深受后人喜爱。中国书法四大书体真、草、隶、篆,隶、篆占其半壁江山,这是李斯的功劳。在经济上,李斯上奏皇帝,建议废除六国旧制,把度量衡从混乱不清的状况下明确统一起来,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许。度制以寸、尺、丈引为单位,采用十进制计数;量制则以合、升、斗、桶为单位,也采用十进制计算;衡制则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固定下来。为了有效地统一制式、划一器具,李斯又从制度上和法律上采取措施,以保证度量衡的精确实施。公元前210年,即秦始皇三十七年,李斯向秦始皇上了最后一道重要的奏折:废除原来秦以外通行的六国货币,在中国范围内统一货币。此举虽然对秦王朝的经济发展已无大用,但对后世的影响大。在李斯的主持下,货币规定了以黄金为上币,并严令珠玉、龟、贝、银、锡之类作为装饰品和宝藏,不得当作货币流通。同时,规定货币的铸造权归国家所有,私人不得铸币,违者定罪等。李斯此举被后人认为是经济史上的一个创举。而当初他所主持铸造的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俗称秦半两)因其造型设计合理、使用携带方便,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为了政令畅通,物资交流便利,李斯又立刻建议让全国的车轨统一,并在全国范围内修筑驰道。就这样,一场大规模的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的运动在全国展开。李斯以京师咸阳为中心,陆续修建了两条驰道,一条向东通到过去的燕、齐地区(今河北、山东一带),一条向南,直达吴楚旧地(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这种驰道路基坚固,宽50步,道旁每隔三丈种青松一株。后又修筑“直道”,由九原郡直达咸阳,全长1800余里。又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筑“五尺道”,以便利中原和西南地区的交通。 在湖南、江西一带,修筑攀越五岭的“新道”,便利通向两个地区的交通。就这样,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把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同时,为与道路配套,李斯还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六尺,以此保证车辆的畅行无阻。

总之,李斯是法家思想的践行者。他重新受到秦王政的重用后,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又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之后又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这些措施,都是以法家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为指导的,对于国家的统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七)确山踏浪

红色文化:竹沟被誉为“小延安”、“小陕北”。 1939年,刘少奇及中共中原局机关在这里指挥中原的抗日战争。李先念、彭雪枫、张震、王国华等及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经济学家斐济华曾在这里战斗或工作过。竹沟革命纪念馆有30间故居组成,文物遗址31处。周恩来总理生前亲笔题书“竹沟革命纪念馆”。馆北3公里处为革命烈士陵园。

确山铁花: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最早的确山打铁花活动,充满道教的色彩和行业的特征。“打铁花”的最初目的一是为了展示本行业的气派,取悦于群众,扩大影响,等于做一次广 告。二是讨个吉利,利用“花”与“发”的谐音,取“打花打花,越打越发”之意,象征着事业发达兴旺。

(八)丰腴正阳

征君黄叔度:黄宪(75~122)字叔度,号征君。东汉著名贤士。慎阳(正阳)人,著有《天禄阁外史》,有人认为这本书是伪作。但《四库全书》摘要认为: 旧本题汉黄宪撰。前有晋谢安,唐田宏、陆贽题词。每篇又有宋韩洎赞,而冠以王鏊之序。词旨凡鄙,显出一手。朱国桢《涌幢小品》载徐应雷《黄叔度二诬辨》曰:黄叔度言论风旨,无所传闻。入明嘉靖之季,昆山王舜华名逢年,有高才奇癖,著《天禄阁外史》,讬於叔度以自鸣。舜华为吾友孟肃诸大父行,余犹及见其人,知其著《外史》甚确。自初出有纂入东汉文者,时舜华尚在。而天下谓《外史》出秘阁,实黄徵君著,则後世曷(何)从核真赝乎?

关于黄叔度可考的事实如下:

黄宪家世贫贱,父亲是一名牛医。颍川人荀淑来到慎阳,在旅店遇到黄宪,黄宪当时十四岁,荀淑对他大感惊异,拱手为礼而交谈,很久都不肯离去。他对黄宪说:“您就是我的老师。”接着他前往袁阆(汝南太守王龚任命的功曹——太守助理)处,没来得及讲寒暄的话,迎面便说:“贵郡有个像孔子学生颜回那样的人,你可认识他?”袁阆说:“是遇到了我们的黄叔度吗?”

当时,同郡人戴良富有才华而心气高傲,而见了黄宪,却总是十分恭敬,等到回家后,则感到惘然若有所失。他的母亲问道:“你又是从牛医儿子那里来吗?”戴良回答说:“我没看到黄叔度时,自以为没有地方不如他,相见以后,却好象看他就在前面,而忽然又在后面出现,实在高深莫测。”

陈蕃与同郡人周举曾交谈,一致认为:“如果三个月不见黄宪,那么卑鄙可耻的念头就会重新在内心萌芽了。”

太原人郭泰,少年时曾在汝南郡游历。他先去拜访袁阆,没有留下过夜便告辞了,又去拜访黄宪,却一连住了几天才返回。有人问郭泰是什么原因,郭泰说:“袁奉高的才具,好比泉水,虽清但容易舀取。而黄叔度却象千顷汪洋。无法使它澄清,也无法使它混浊。不可估量。”

黄宪起初被选拔为孝廉,后又被召到公府。友人劝他到任,他未拒绝,但到京师后,马上就回来了。居家长期过着不与浊世同流合污,闭门谢客的生活。撰《天禄阁外史》传于世。享年48岁。世人称他“征君”。

由于黄叔度耿介正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人品高尚,后人曾为其立碑建祠。唐朝书法家颜真卿曾慕名,亲赴慎阳为书“汉黄叔度墓”碑五字(今字碑尚存)。

正阳古佛丢失又复回,而且有吴伯雄护送而归,这对于形成民族共识、维护国家统一具有积极意义。

(九)今日泌阳

盘古开天:混沌初开,生灵万物俱无,天地连成一片,只在其间孕育着一株混沌青莲,那青莲有叶五片,开花二十四瓣,结成一颗莲子。待得亿万年期满,莲子裂开,盘古大神手执开天斧出世,盘古大神因不满混沌中那无穷无尽的压抑,遂用那开天斧将天地劈开。 天地初开后,天地不稳,盘古大神便头顶蓝天,脚踏大地,每日长高一丈,使天每日也增高一丈,地每日也增厚一丈,经过一万八千年,天地定型。后盘古大神有感于天地间万物皆无,便身化洪荒: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头发成繁星点点;鲜血变成江河湖海,肌肉变成千里沃野;骨骼变成草木,筋脉变成道路;牙齿变成金石,精髓变成珍珠;气为风云,声为雷霆,汗成雨露;盘古大神倒下时,头与四肢化成了五岳,而脊梁却成了天地间的支点不周山脉……肚济却化成了一片血海,那血海方圆几万里,里面血浪滚滚,鱼虾不兴、鸟虫不至,天地戾气全都聚在了此处,洪荒众人将此处唤做幽冥血海。

在盘古大神倒下的瞬间,从身上逸出三道清气和十二道浊气。三道清气上升化为太清太上老君、玉清原始天尊、上清通天道人。十二道浊气下降化为了十二祖巫,分别为:蓐收:金之祖巫。句芒:木之祖巫。共工:水之祖巫。祝融:火之祖巫。天昊:风之祖巫。玄冥:雨之祖巫。强良:雷之祖巫。翕兹:电之祖巫。帝江:空间速度之祖巫。烛九阴:时间之祖巫。奢比尸:天气之祖巫。后土:土之祖巫。

盘古的神话是美丽的。他是伟大的善良之神。由于他的开辟之功和“临死化身”,我们才拥有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盘古是开天辟地之始祖,可开天辟地的任务并没有最后完成。在盘古死后,那个本来升上去的天,又慢慢降临大地,就悬浮在人们的头顶上,仿佛一伸手就能摸得着。天和地之间有一根大柱子——不周山。它上顶着天,下接着地。这不周山就是盘古的化身。这是一个民族在原始社会的信仰,标志着一个民族向文明社会的发展,它或浪漫或严肃的色彩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色彩,是这个民族人文和性格的宏观体现。盘古神厥功其伟,因而得到后世人们的广泛祭祀。盘古的庙从北方一直延续到南方,甚至海南都有盘古祠。而今对盘古文化加以研究的有泌阳、桐柏、西华和河北沧州的青县。

神论者范缜:(约450~约515)中国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无神论者。字子真。南阳舞阴(今河南泌阳县羊册镇古城人)人。范缜幼年丧父,待母至孝,弱冠前拜名师求学。入南齐后出仕,历任宁蛮主簿、尚书殿中郎、领军长史,宜都太守。萧衍建立南梁后,任晋安太守、尚书左丞,后因王亮一事被流放广州,终官中书郎、国子博士。

范缜一生坎坷,然而他生性耿直,不怕威胁利诱,其哲学著作《神灭论》,继承和发扬了荀况、王充等人的唯物论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不朽作品。

范缜的神灭论学说,是长期以来形、神关系论战的历史性总结。他的反佛,把我国古代无神论者反对佛教有神论的斗争推向了新的高峰,具有重要的意义。

(十)遂平点精

李朔雪夜袭蔡州: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闰八月,彰义军(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卒。其子吴元济隐匿少阳死亡的消息,径自接掌军务,拥兵自立。淮西一镇仅有蔡(今河南汝南)、申(今河南信阳)、光(今河南潢川)区区三州之地,周围都是唐朝州县,势孤力单。十月,一向有志于削平藩镇的唐宪宗以严缓为蔡、申、光招抚使,决定对淮西用兵,分东、西、北三路讨伐吴元济。

从元和十年(815年),到元和十二年(817年),讨伐淮西的战事不断进展。北路唐军进至郾城,击败淮西兵3万,郾城令董昌龄、守将邓怀金举城降唐。吴元济得知郾城不守,十分恐慌,将亲兵及蔡州守军全部调往北线,这就为西路唐军奇袭蔡州创造了条件。

李愬率西路唐军抵达唐州(今河南泌阳)后,采取了种种措施和行动,为奇袭成功奠定了基础。

首先,他亲自慰问将士,存恤安抚伤病员,以稳定军心。同时,又有意示弱,故作柔懦懈惰,以麻痹敌军。淮西军因屡败西路唐军,见李愬名位卑微,行事又如此不堪,遂掉以轻心,对西路唐军不再严加防范。

其次,为增强西线的军事力量,实施、完成奇袭计划,李愬又上表奏请朝廷,调来昭义、河中、鄜坊士卒步骑2000人。

再次,为争取淮西民心,孤立、瓦解吴元济,李愬还利用淮西连年用兵,农业生产荒废,仓廪空虚,民多无食,纷纷逃往唐军控制区的机会,设县安置淮西百姓5000余户,为其择县令,责成其妥善抚养,并派兵予以保护。

还有,为动摇、瓦解淮西军的士气,争取淮西将士为己所用,李愬还采取了优待俘虏,大胆重用降将的政策。他在俘获淮西骁将丁士良后,不仅未加杀戮,反而署以官职。丁士良感激之余,献计擒获文城栅(今河南遂平西南)吴秀琳部谋主陈光洽,招降吴秀琳部3000人。西路唐军因之士气高涨,连下多城,淮西将士降者络绎于道。李愬谋取蔡州,问计于吴秀琳。吴秀琳以为欲攻取蔡州,非李佑不可。李愬设计生擒李佑,免其一死,并委任他为自己牙队的将领——六院兵马使。李佑被李愬的亲信和重用所感动,尽心设法为袭取蔡州出谋划策。李愬在优待投诚和被俘的淮西将士及其家属的同时,十分注意询问有关淮西的内情。他还废除了藏匿淮西间谍者满门抄斩的旧命令,优待被捕的间谍,其结果是使敌方间谍尽吐实情,反为李愬所用。这样,李愬很快摸透了敌方的险易、远近和虚实,为避实击虚,奇袭蔡州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

1957年,面对着资本主义国家相对富裕的现实,生命力旺盛的新中国与当时已将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的“老大哥”苏联豪情万丈,相继提出了用15年左右的时间分别赶超英国和美国的宏伟目标。这年春天,生活在嵖岈山脚下的一万多翻身农民,也积极响应上级的号召,掀起了建国后第一个全面治山治水的群众运动高潮。1958年4月,在信阳地区行署支持下,中共遂平县委决定将嵖岈山脚下的土山、杨店、鲍庄、槐树等4个中心乡的27个高级社,9369户43263人,合并成立为一个“大社”——嵖岈山大社。后又借鉴苏联的集体农庄名称,改名为“卫星集体农庄”。干部群众精神焕发,铆足了劲头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1958年6月8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由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通稿:《河南省嵖岈山卫星农业社韩楼大队2.9亩小麦试验田小麦总产10238斤,亩产3530斤7两5钱》。“卫星农业社”(卫星集体农庄)真真切切放了一颗令国内外都感到惊奇的“卫星”。

“高产卫星”顺利升空,嵖岈山人立即风光起来。先是全国各地的贺信像雪片般飞来,紧接着,前来参观取经的人便挤满了偌大的“农庄”院子。据粗略统计,仅1958年7、8、9三个月,来自全国城乡的参观者就达30多万人次。

参观取经的人中自然有“聪明人”,不久,全国各地的各种“卫星”争先恐后地窜上了天。有的地方,小麦亩产竟爆出了十几万斤,甚至几十万斤的离奇数字,真真应了当时报纸上的一则标题:“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此时,受到农业战线众多“捷报”刺激的工业战线,也开始大放“卫星”。每天的炼钢数量也达到了100多万吨、200多万吨。如果说“卫星集体农庄”放的第一颗“高产卫星”还有点遮遮掩掩的话,此时,“高产卫星”的制造者们就完全是在“睁着俩眼说瞎话”了。新乡七里营的带头人史来贺借鉴巴黎公社之名,将七里营改名为“七里营人民公社”。 “卫星集体农庄”叫了不到3个月,又改名为“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1958年8月6日下午,毛泽东在视察了河北的徐水、安国县后,由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吴芝圃等陪同,到七里营视察,当他看到门口挂着的“七里营人民公社”的牌子时,点头称赞道:“人民公社这个名字好。”8月7日凌晨,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史向生在专列上向毛泽东汇报了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情况,当毛泽东专注地听完《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试行简章(草案)》后,非常高兴地说道:“这个东西好,给我!”1958年9月,由毛泽东修改、批示的《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简章》在《红旗》杂志上全文刊发。10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在全国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于是,全国各地掀起了人民公社化的高潮。河南省更是雷厉风行,不到一个月,全省农村便全部实现了人民公社化。随之,“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的形象说法便成了全国亿万人民的口头禅。

1958年11月13日,毛泽东再次到河南视察,并特地安排了去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实地考察的项目。由于当时由县城通往嵖岈山的公路既狭窄又坎坷不平,毛泽东到遂平后,便在自己的专列上接见了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的代表。毛泽东在接见代表们时,亲切地说:“巴黎公社是世界上第一个人民公社,遂平的卫星人民公社是第二个人民公社。”对嵖岈山人的成绩再次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驻马店历史文化的现代演绎

(一) 演绎驻马店历史文化之目的

1、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2、 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

3、树立驻马店光辉形象,打造驻马店文化软实力

(二)驻马店历史文化现代演绎的初步设想

1、 创作一部音乐诗画——《筑梦驻马店》

第一篇章神话传奇,包括盘古文化、伏羲文化、嫘祖文化和梁祝文化。

第二篇章厚重历史,包括车舆文化、根亲文化、宝剑文化、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

第三篇章美丽山水,包括嵖岈山风景区、棠溪源风景区、铜山湖风景区、薄山湖风景区、宿鸭湖风景区。

第四篇章走向辉煌,包括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开放的贸洽会、扶贫攻坚的成就和人民的福祉。

2、创作一套普及丛书《驻马店古今博览》,包括神话故事、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姓氏源流、时代风采和发展成就。

3、创作一批文学作品(小说、戏剧、电视),包括:《盘古开天》、《嫘祖织丝》、《驻马店传奇》、《天中山》、《汝半朝》、《车正奚仲》、《蔡平侯迁都》、《月旦评》、《李斯传》、《征君黄叔度》、《无神论者范缜》、《李朔雪夜袭蔡州》、《棠溪宝剑》、《确山铁花》、《嵖岈山之梦》、《中原抗战》、《秸秆妙用》、《正阳古佛》等。

期盼驻马店文艺百花的绽放:我们一定要抓住时代机遇,政府要为繁荣文艺事业提供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抱负和热情,以驻马店的山水为背景,以驻马店的风土人情为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魂魄,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讲述好驻马店故事,树立好驻马店形象。

(本文系作者于2018年夏天在驻马店市文艺创作会议上的学术报告)

责任编辑:戚建庄
首页 | 资讯 | 法治 | 关注 | 维权 | 科技 | 财经 | 汽车 | 娱乐 | 地方

Copyright © 2021 当代头条网|蚂蚁全媒体中心 版权所有 工信部备案号:闽ICP备2021013525号-3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