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显身手 千里帮扶爱心传
------记“江苏好人”、江苏闻名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袁顺清
作者:李昌桂
道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坚持是一个人最好本质。20多年来,袁顺清多次走进云南、宁夏和内蒙古等省和自治区,带领当地农民科学养牛养羊,帮助当地牧民脱贫致富,在牧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市场、市民餐桌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推进中西部地区对接,促进两地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望相助、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袁顺清说:“帮助他人快乐自己,我将一如继往做下去,生命不息、好事不断。”袁顺清相继荣获“常州好人”、“常州市学雷锋标兵”和“江苏好人”等荣誉称号。
携手云南,精准帮扶。早在10多年前,袁顺清就联合金坛2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了“中国名特优农副产品展示销售中心”,通过“互联网+”模式,助力金坛茅山老区和云南腾冲等地脱贫攻坚,将云南的普洱茶、枸杞、蜂蜜等销往金坛,将金坛的长荡湖大闸蟹、朱林无节水芹、建昌红香芋等销往云南等地,通过名特优农产品销售促进两地经济交流与发展。
2012年,袁顺清来到云南省腾冲市,围绕经济发展“望闻问切”:“望”,寻找并挖掘当地自然资源;“闻”,听取当地百姓需求;“问”,与农户谈心,和地方农技专家交流,寻找补齐经济发展短板的途径;“切”,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开出脱贫致富的“良方”。袁顺清通过走访发现,腾冲樱花谷不仅风景优美,而且野生樱花漫山遍野,他先以50元/斤的价格向农户收购野蜂蜜,后来又探索人工养殖蜜蜂,并将蜂蜜收购价格提高到100元/斤,看到腾冲当地蜂农腰包鼓了,他心里感到更加踏实了。2013年,袁顺清发现腾冲许多农户家里养牛,于是他与当地农技专家取得联系,并在他们的指导下,探索“公司+农户”的模式,即由公司购买小牛给农户放养,每天补贴20元饲养费,3个月后待牛屁股长得肥壮了,再补贴每头5000元。如此一来,一户农户3个月的收入7000元,放养3头牛就是20000多元。他同时倡导酒糟发酵后养牛,牛不仅长得快,还且长得十发肥壮。腾冲市固东镇的肖祥海家靠近缅甸,是袁顺清带领他们走上了致富路,目前他们村规模养牛户达到30多户。肖海祥算了一笔账,原先一家农户年收入2万元,现在每家普遍养牛6至10头,全年收入10多万元。袁顺清长期穿梭在苏滇两地间,在两地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腾冲市北海乡双坡村的杨玉萍,在袁顺清的指导下,成了当地有名的农产品经纪人。在袁顺清的启发和指导下,北海乡双坡村箐社一共61户,现在养蜂的十几户,其余的成了养牛、种植专业户,有的开了农家乐。2023年春节,杨玉萍专门给袁顺清发来了微信:“江苏大好人,来到彩云南;扶贫从根起,输血又造血。”如今,袁顺清帮扶的许多养殖户成了农民经纪人,引起了腾冲市和云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充分挖掘并发挥当地的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业,推进规模化、工厂化生产和农旅融合发展。
情牵北疆,爱心传递。袁顺清是新时代的“农民经纪人”,始终没有忘记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如何推进中西部帮扶协作?袁顺清思考着。内蒙古拥有广阔的草原和纯天然散养的牛羊资源,而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加强两地对接,不仅促进内蒙古农牧产业发展,而且丰富长三角地区市民的餐桌。他多次走进乌兰察布察哈尔草原,对那里牛羊资源了如指掌,对帮扶协作充满信心。继云南腾冲等地帮扶协作后,袁顺清将目光瞄准了内蒙古乌兰察布市。2023年,他将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牛肉销售作为协作帮扶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10月,从江苏金坛到内蒙古乌兰察布,袁顺清跨越1460公里辽宽祖国疆域,来不及欣赏美丽北国风光,走进察哈尔右翼后旗,开启农副产品对接之旅。
胡明是乌兰察布察右后旗旺牧养殖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也是察右后旗奶制品行业协会副会长,2013年创办了察右后旗旺牧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2019年新建并扩大生产规模,成为旗内外知名规模养殖企业。袁顺清现场调研,并与察右后旗统战部、工商联和农牧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开出“良方”,进一步加强与农牧专家对接,对养殖场实施现场管理、科学饲养和标准化建设,走“粗饲料+精饲养”之路。彭登云是察右后旗锡勒乡六道沟村的养殖户,他一共放养了180头牛,其中大牛130头、小牛50头。每年六七月份是草生长最茂盛的时候,也是牛儿最长膘的时候,而冬季草料问题是养殖户最大的困惑。袁顺清认为,近年来察右后旗聚焦高效农业,在奶业振兴、薯业提质、奶牛扩群、羊肉增效、品牌提升和精加工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察右后旗具有牛羊养殖天然条件和优势,近年来国家各项扶持政策出台有力促进地方养殖业、旅游业发展,袁顺清和地方农牧专家开出“良方”:规模养殖户一方面要做好入冬前草料储备工作,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规模养殖户的补贴,增加农民养殖的积极性。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北什轴乡的庞叶龙今年74岁,饲养了140头母牛,已经卖掉100多头。他说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在村里养殖户中他的年龄最小,年龄最大的80多岁。袁顺清认为,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现代化牧区建设,将人留住是最关键的问题。农户要吃透国家政策,解决好“养什么?怎么养?养了到哪里去”的问题,最后要发挥好农产品经纪人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要继续加强中西北部地区的对接,地方政府给政策,养殖户增强信心,经纪人牵线搭桥,农技人员给予技术帮扶,真正做到牧民负责饲养、经纪人负责收购、屠宰和销售“一条龙”服务,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袁顺清认为,发展要有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农民经纪人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中要发挥重要作用。乌兰察布鑫怡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闫晓萍表示,10多年前她创业时,还是一家牛肉加工小作坊,是袁顺清从牛肉加工到市场开拓给予各方面指导,如今成为一家生产“清真”食品的企业,拥有厂房面积2800平方米,员工50余人,拥有清洗、切片、拉伸、甩干、灭菌、真空包装等食品生产机械30余台,牛羊肉制品销往内蒙古市场并辐射全国,今年还与金坛区融媒体中心达成牛肉销售江苏总代理的协议。袁顺清认为,在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农民小微企业市场产品太“内卷”,突破销售瓶颈关键要在推进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品质、加大宣传推广上下功夫。内蒙古草原拥有丰富的牛羊肉资料,需要更多的优秀农民经纪人,国家和地方要出台更多优惠政策,着力培育好“四类经纪人”,即农副产品进入市场产销对接的经纪人、推动“订单农业”发展的经纪人、为农民进入市场提供中介服务的经纪人、农业农项目业招商引资的经纪人。
如人如斯,爱心永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慈善事业是惠及社会大众的事业,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袁顺清将帮扶作为慈善、公益来做,只求付出,不求回报。袁顺清是“江苏好人”、金坛老科技工作者,防疫期间开启“大喇叭”,他的事迹被新华社、中新社、常州日报等媒体报道,并入选江苏省抗疫故事集《又见遍地英雄》一书。2020至2021年防疫关键时期,袁顺清每天自费400多元,一早把车子加满油,早上七点至晚上七点,在城乡间巡回宣传。没人叫他做,也没人逼他做,可他义无反顾去做,这是一种志愿精神的体现。为了避免交叉感染风险,他晚上回到家进行“自我隔离”。他每天早、中、晚三餐,基本上在车里解决。如今袁顺清还保留着那张“特殊通行证”,一张盖有20多个社区公章的“出入证”,就是最好的证明。在他的引领下,金坛乃至周边城市的“大喇叭”越来越多,大家主动加入防疫志愿者队伍,更多爱心企业家为志愿者送去防疫物资。
袁顺清认为,财富来源于社会,应该回报于社会。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应将对社会的回报作为重要标准。2014年,他成立金坛首个以个人命名的职工帮扶平台——袁顺清职工帮扶助老爱心服务站,为辖区内老年人提供义务上门保洁、助餐、助浴等服务。多年来,他向敬老院、贫困学生等累计捐献各类物资500万元、善款200多万元。2014年。他和金坛区检察院联系,探索以检察机关为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失依儿童救助机制,做好失依儿童教育、帮扶等工作,投入50万元,成立江苏首个“失依留守儿童之家”,“向日葵护苗之家”先后为33个孩子送去家庭般的温暖和关爱。
慈心播爱种,善意满人间。老子《道德经》里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袁顺清出身贫寒,只有小学文化,他说在“社会”这所大学里,学到了诚实、守信和奉献、担当的精神,而这正是社会志愿精神的集中体现。美的用处首先在于慰籍,其次在于陶冶,最后若是常常与美发生共鸣,便自然上升到自己的修养。金坛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乡,袁顺清以华罗庚说的话为座右铭:“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袁顺清朴实的身影,深深烙在金坛大街小巷,每一步脚下都似乎生出朵朵纤尘不染的莲花,将这一芬芳洒满走过的每一段道路。